搜索

转载:摄影人的阅读报告

zhcvl 发表于 2012-2-8 16:54:43|来自:广东珠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摄影人的阅读报告&2012本报新年荐书


    东方早报副总编辑常河说:“一直以来,许多摄影师朋友总在问我应该拍什么,怎么拍。其实,许多年前,我和这些朋友一样也有这样的困惑。我觉得,想要解决这些困惑,需要生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独有的,需要自己体会。我不好介绍经验,但多读点儿书,可以帮助我们在累积经验上走走捷径,建立一些基本的知识结构和世界观。有了这些基础,再通过我们的独立思考和摄影表达,你个人的摄影作品必有个人的理解,不会人云亦云,追在人家后面拍摄。”借用这段话,邀请部分摄影人呈现他们的阅读报告,开启2012年度的本报新年荐书。 ——编者

1.jpg
昨天 16:25
《彩色之前》:杰出缘于之前的艰苦磨练● 姜纬  

“当代彩色摄影之父”威廉·艾格斯顿(William Eggleston)的《彩色之前》(Before Color),德国斯泰德出版公司出品(STEIDL),是近年来最重要的摄影画册之一。画册里的黑白照片早先并不为人所知,直到几年前,艾格斯顿一批以黑白照片为主的早期作品在美国孟菲斯被发现,才整理、编辑出这本画册。上世纪60年代中至70年代初,他用35mm相机和黑白胶片拍摄美国孟菲斯的城市和郊区:行人、停车场、店铺内部、工地、公路边缘、餐厅、房屋、夜晚的天空、广告牌、加油站、汽车旅馆、电话亭,等等。这些照片已显露出了他著名的民主视野,琐碎平庸的事物都能收纳入他的镜头中,并逐渐奠定了他后来的彩色摄影风格意趣:饱满而灵巧的构图、朴实的细节、抒情影调里的隐隐不安。
  艾格斯顿1976年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的个展是摄影史的一个分水岭。它是该馆历史上第一次举办的彩色摄影作品展览,使得彩色摄影逐渐成为当代摄影的主要呈现样貌,进而确立了艾格斯顿“当代彩色摄影之父”的重要地位。既往我们所熟知的,都是艾格斯顿的彩色照片,因此,《彩色之前》的出版,其意义自然不同凡响。这本画册为我们提供了艾格斯顿的摄影脉络,让我们能真切地体会他观察和理解世界的独特眼光。深厚的黑白摄影根基,还有天赋的敏锐,助他预判到借重色彩的感官新时代的来临。
  杰出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杰出之前长时间的艰苦磨练,在打破格局找到新的表现形式前,需要锻造开放的胸怀。威廉·艾格斯顿首先是视觉巨擘,然后才是彩色摄影大师。(作者系摄影评论家、策展人)


2.jpg
昨天 16:28
《掌镜上海》:心宽忘地窄● 路泞  

      时间不可更替地一往无前,快慢都是个消逝,能够坚持某种作为的人都会获得回报,让生命充盈出个体的强大。在这本《掌镜上海》中,雍和的影像证明了这一点。
  上海的巨变,在他的照片里不是情绪化的影像形式,而是被细节读取的释义。没必要回避,有照片时观点已然存在了,观点可以咫尺天涯。
  也许摄影容易让作者有宏大叙事的愿望,而难以实现就在于不够确信宏大的意义,或者缺少构建出宏大的砖瓦榫卯,还有平常心。雍和似乎正相反,他让我们在他貌似零碎的照片里感受到了洪流般的壮阔,而这壮阔吐纳的都是人间烟火。无论初衷如何,时间毫不吝惜公正,他实现了摄影工具应用的个人最大化。历史没有全貌,能够提供的片段也以各种形式出现,似乎越多就越有缺憾,并且貌似客观也更易偏颇。诚恳扎实的细节不是谁都可以一干几十年并且心无多念,摄影应用之用,更像春种秋收,土地不容欺瞒。
  雍和影像的平朴,在于他尽可能以自己的理解传达出属于个体感受的温度,更不会以怪异的器物性夸张刁钻出“视觉冲击力”。一个人之于一座城市,这种用心一直都稀有,他让我想起维基。事物每天都在更新,他的形式感也在惯性上延续着,而那种质朴始终没有变,那么宏大也就可期地向着伟大了。传统的摄影应用中,有许多如雍和一样值得我们再认识的人,时光造就了他们的从容,同样从背面反射出社会环境对摄影的拒斥与迎纳。当然,几十年际会,还有珠不成链的遗憾,不是一个雍和如此,这就是我们共同的所在,安适与躁动,感同身受而各个不同。
  “心宽忘地窄”,这话对这本书真是太合适了。掩卷之后的愉快,因为那里面举重若轻的时光印迹,还有一个城市之子的赤诚与温厚。(作者系《中国民航》杂志记者)
  雍和,新闻摄影者的身份、社会学家的职责,上海乃至中国30年来的变迁,浓缩在这里。 ——骆永红

3.jpg
昨天 16:28
“摄影馆丛书”:8本书讲9人故事● 海杰

     贝尔纳·弗孔,这个名字2008年的时候就已听说,但那时只限于网络查到的片断资料。频繁地阅读与了解他,则是最近,缘于刘立宏主编的“摄影馆丛书”。这是刘立宏带着鲁迅美术学院研究生完成的作业。
  关于这套丛书,我读的第一本就是《贝尔纳·弗孔》。我在微博上高调地说在读弗孔,颜长江第一时间就回复说他和王宁德当年一见到弗孔的作品,就惊为“知音天才”。看了颜长江的《纸人》和后来的《归山》,觉得他对弗孔的知遇之情完全溢于作品中。弗孔的作品不能摆脱关于成人世界的游戏性表达,而这游戏性却意外地比现实还要惊心动魄。贝尔纳是向后的,而颜长江是向前的。
  对于童年的认定和反观,一直是很多摄影家纠结并力图去解密的事情,弗孔也不例外。在这本书里,能看到作者蒋建兵对弗孔的成长故事的叙述,琐碎且深入到每个细节。这样的写作虽显得有些絮叨,但适合弗孔。对于每个摄影家作品的观看,每个人都有权去追问他的拍摄动机,这是有效理解摄影家的合理途径。
我们阅读的尴尬处境就在于评论太多,讲述太少,而好的评论实在是微乎其微。本书正是以散漫的传记形式去介入作品及创作的分析,呈现了一个摄影家创作的脉络与作品的诞生,也囊括了摄影家部分难以见到的照片资料,尽管排版不是特别大气。书中还收录了弗孔的自述与创作手记,还有符号学家罗兰·巴特对弗孔作品在时空维度上的分析。
  最后要说的是,“摄影馆丛书”共8本,讲了9个人的创作故事,分别为贝尔纳·弗孔、吉尔伯特和乔治、杰夫·沃尔、托马斯·鲁夫、辛迪·舍曼、荒木经惟、南·戈丁和莎莉·曼。(作者系策展人)

4.jpg
昨天 16:28
《摄影的精神》:找对自己跟历史的链接点● 大门

格里·巴杰最终还是没能参加2011年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我将此视为本届年展最为遗憾的事情,好在浙江摄影出版社已将他的《The Genius of Photography:How photography has changed our lives》成功引进——这本4年前在英国首版的老书如今的中文译名为《摄影的精神:摄影如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精神,如今似乎算是一个很文艺腔的词汇。前些天我看了一部国产电影,说的是所谓“时尚圈”里办杂志的儿戏。因为导演是一个还算有名的诗人,所以电影在面对“时尚”这么一个物质化的话题做了很多道德上和文化上的说教。在一个将文艺腔当成文艺的时代,导演原本借着台词里频繁出现的“精神”字眼儿试图做一部反物质反时尚的电影,但遗憾的是,尽管汉语里往往一词多义,但翻遍词典我们都无法将“精神”确定成一个和“物质”相对立的词汇,甚至在哲学范畴里,精神还被视为物质运动的最高产物。
  该书中文版译者朱攸若将“Genius”译作“精神”,实际是取其“宗旨,主要意义”的意思。这里“精神”的用法跟王安石在《读史》一诗中“糟粕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是一样的,指的是事物的实质和要旨的精微所在。这是因为格里·巴杰与以往摄影史写作者最大的不同在于,他将摄影的发展过程纳入社会大背景之中,讨论摄影作为媒介及摄影师作为历史观察者跟历史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探索怎样的摄影作品才能算得上是真正伟大的艺术杰作,这个全新的角度对于一直以来缺乏历史阅读经验的中国摄影师来说,实在是非常及时。不仅如此,针对中国摄影的现状,若有人要将巴杰的“精神”理解成跟“物质”相对的东西,我也不反对,因为我们身边实在不乏沉迷于器材、技术等“物质”的摄影者,他们至今没能找对自己跟历史的链接点……(作者系摄影师、策展人)
错综复杂的摄影史被作者梳理得明晰而饶有趣味,是多年以来难得的摄影图书翻译佳作。 ——姜纬
  作者在本书序言里就解决了我长期浮于脑海的一些困惑,而且本书以个案和关键时期的关键影像作品入手,涉及摄影的本质话题以及与作品有关的一切。
——海杰
  只看摄影作品和一些史料还是不够的,需要像格里·巴杰这样的高人来帮你梳理和分析摄影艺术的流派和来龙去脉,读完这本书,你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样。
——常河
5.jpg
昨天 16:28
《步步为影》:记录当下的变迁和其中的自己● 骆永红 
8.jpg
6.jpg
7.jpg
全部回复6 显示全部楼层
zhcvl 发表于 2012-2-8 16:55:32|来自:广东珠海 | 显示全部楼层

 案头的书很多,不过大多不是摄影。《步步为影》之所以得以留驻,在于它的梳理和启迪——对数字时代的影像从材料到观念的变化。诚如我们所看到的,数字化已深入到我们的每一根发梢,数字化与摄影的密切交集,更是已分不清彼此,但是,鲜见数字化影像的系统研究。而这本书,为本身就并不在多数的中国摄影理论著作加入了重要成分,也为摄影人尤其是新闻摄影人提供了对这10年来的数字化影像变迁的观看平台。
  作为观者,在书中我读到了两个词:视野、情感。本书著者黄文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摄影实践与理论家,其自身经历实际上就是一部数字化影像变革的缩影。从最原始的数字相机到今天其所经管的数字化平台,从荷赛的纸制照片评选到国内的电子化评选,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像数字化过程中的点滴,尽在其笔头道来。
  让笔者感动的是,作者对于影像数字化的全方位观察和内心情感的蕴含——“LOMO摄影者随时随地,毫不犹豫地拍摄,通过自曝或偷窥的方式抗拒正统的行为,更多是一种在面对社会压力时释放内心焦虑的努力。只不过与传统LOMO摄影相比,数字化LOMO摄影的过程更加痛快淋漓,肆无忌惮。”(作者系京华时报图片总监)《黛安·阿勃丝传》:什么是摄影与摄影家● 李楠  无论你是将黛安·阿勃丝当做心目中的女神,还是将她视为离经叛道的抑郁症患者;甚至无论你是不是一位摄影人,或者对艺术是否感兴趣,只要你还保持着哪怕一丁点儿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边界和尺度,都应该静下心来读完这本书。
  这位绝无世出的摄影大师,死去40年,声名日隆,影响力远远超越了摄影界,几近成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符号。她的作品及思想所打开的启示录,在一个物质至上娱乐至死的年代,一方面,必将因为其与生俱来的绝对化的矛盾性更深刻地切中人们的痛处,切中大众内心的疏离感和不确定性,愈显其不可复制的穿透生命本质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必将因为这种“切题”导致更普遍的误读,成为被某种意图嵌入到当代景观中的装饰物和标签。而这本书,就是破除这些荣誉造成的误解。它不仅是一位摄影家的传记,一位女性的心灵史,更是一个人对于生命最本质意义的探险、追问和由此而来的痛苦、挣扎和毁灭。
  作者博斯沃斯曾做过阿勃丝的模特儿,同时她访问了众多与阿勃丝在彼此生命中都非常重要的人物。她凭着对阿勃丝直接的感受和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以及女性之间天然的敏感与理解,完成了有血有肉的阿勃丝。而译者孙京涛,国内著名的摄影家和评论家,不仅以专业的智识与流畅的笔触完成了对于阿勃丝文字意义上的精到重现,更重要的是,他本人深厚的摄影史学素养和对于阿勃丝深刻的个案研究,使他能够将阿勃丝既准确地定位于恢宏的历史坐标系中又彰显她独特的摄影个性。此书五易其稿,仅从所加的一万余字注释就可看出译者的严谨与深情。当你读完它,或许会对什么是摄影与摄影家有所感悟:摄影家是能够用摄影直接表达自己的人,在她的照片和她的内心之间,永远不存在任何别的东西。(作者系南方周末图片总监)《图像学研究》:

昨天 16:28
        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孙慨  

        阅读经典是所有期望有所作为的艺术家和严肃的学者都必须完成的功课。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能汲取得到经典的精髓,因为经典于不同的人,也有脾性是否相投、口味是否相合、机缘是否恰当之说。因此,同一部经典,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人,包括经典所涉及领域中那些理当膜拜的从业者。人们对经典普遍存在口头评说多于诚心体悟的现象,也说明了经典对知音的挑剔。
  《图像学研究——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人文主题》是潘诺夫斯基一生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列维·斯特劳斯、E·H·贡布里希等思想界、艺术界巨擘均对此人此书倍加推崇。这位“一百年来最伟大的学者”于1939年出版了这部关于图像学研究的扛鼎之作,从而标志了“图像学脱离辅助地位成为艺术史研究的必不可少的学科的转折点”。中译者认为,“潘诺夫斯基代表了西方艺术史发展的水平,尽管他的史学体系最终没有脱离黑格尔主义的桎梏,他的图像学分析有时也未达到他所预期的高度,但他无疑更精心、更富于批判性地探讨了视觉结构与观念范畴之间的对应性,从而捍卫了文化的整体性。在西方,艺术史之所以能成为一个频频为人文科学赢得声望的领域,这与潘诺夫斯基的名字是分不开的。”
  在每个读书人或曰好学者的心中,都有不同的经典占据着相应的地位。一向为人们所忽视的问题是:大凡有所为者,都是在某个年龄段因着某一部或者几部经典的润泽;一些人在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中存在的方向、角度、视野以及精研深度上的分别,也正是不同经典的再造之果。只要机缘和脾胃相合,工夫和火候到家,本源性的学术滋养,便可成为一个人摄影之旅中事半功倍、高人一筹的灵丹妙药,至少,它可以成为一个人的艺术生涯中貌似无用实质不可或缺的压舱石。(作者系摄影评论家)


昨天 16:28
     《针孔摄影》:一本硬棒的手艺书● 巩志明

      去年年初,在西安一次摄影活动上见到三影堂的毛卫东,记得他说他是从西安最远郊的一个区阎良,也就是所谓“飞机城”出去的。当时没有细聊,也不知道他是父母在阎良,还是他在阎良工作过。前几天,西安美院2002级的董良在网上联系我,说有本《针孔摄影》想让我写几句评论。书邮来一看,原来是毛卫东翻译美国学者埃里克·伦纳(Eric Renner)的著作,编辑是我的学生董良。
  就这样,一本《针孔摄影》将两个曾经的西安人,一个现在的西安人关联在一起。当下人们似乎对纯手艺之类的书籍并不太感兴趣,但也有不少摄影人对类似纯手工式的摄影活动情有独钟,比如针孔摄影、黑白暗房等。将自己置身其中的时间过程,用心体验并使之留下印痕,拥有纪念,这样的行为本身就有文化感。
  埃里克·伦纳,针孔摄影师、针孔资源文献库创始人、《针孔摄影》杂志主编。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70%的章节都是在讲技术操作,讲过程、细节,讲实验数据,这样的东西使仅具备文史知识背景的读者一看容易发蒙,但它是真东西,如果硬着头皮看完,必有所得。这些年我们的摄影书籍最大的误区就是忽视技术,连篇累牍地探讨意义和文化,那其实是一种“假大虚空”的表现。
  学习国画,我历来反对从八大山人、徐渭等大写意画家的作品临习开始,因为简单和空虚不应是学习的入口。我认为,要想对摄影有更多更实在的体验,应该从《针孔摄影》再出发,再补课,因为,这里面都是具体和真实的操作,我喜欢!(作者系华商报高级评报员)
  
针孔资源文献库创始人的杰作,加上近年来国内难得一见的严谨翻译,有此两条,便不会差。 ——海杰

■   编辑荐书


昨天 16:30
《风光摄影的主体、光线与构图》:带路者  

如果你钟情于风光摄影,那么本书的74位风光摄影家会是你最佳的带路者。本报编辑解放汇合其经营的版面上众多作者的集体智慧编著而成的本书理论和技法互补,欣赏和阅读相得益彰,可为你带来愉悦的阅读体验和充实的内心收获。
  正如该书的序言中所说,“相对于风光摄影这个国内时下从众最多的摄影门类,同样是一门瞬间艺术。其实,就瞬间而言,风光摄影如何能呈现出摄影之所以成为摄影的视觉样式,较之纪实摄影、新纪实摄影、观念摄影等门类,我认为,是更难的。原因之一在于,风光摄影所观看的对象——风光,信息量较少,且与人眼所看到的较难区分差异。瞬间如斯,更奈决定性瞬间何?那么,怎么办? 佛说,听,听到,证,悟,解脱,是提升之道。意即理论联系实践,周而复始,则生生不息。观看和借鉴,指导实践,再悟再总结,循环往复,则风光摄影之瞬间,之决定性瞬间,经年累月,方可达。《风光摄影的主体、光线和构图》一书,窃以为,是上述所言之观看和借鉴的文本。”《百年彩色摄影》:正视色彩  “彩色胶片妙极了,那事关光的强度和色彩”,既是“新地形”摄影家又是“新彩色摄影”代表人物的美国摄影家史蒂芬·肖尔如是说。如果说“景观摄影”是2011年中国摄影界的高频词汇而广受瞩目的话,那么彩色摄影无疑是被已徒具“景观”之表的“场景+方画幅或宽幅+闪光灯”的视觉模式掩盖的另一关键词。
  彩色摄影在西方曾被认为有损艺术而囿于商业摄影圈,直至上世纪70年代,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了其历史上第一个彩色摄影个展——威廉·艾格斯顿彩色摄影作品展,从此“彩色照片也被高等艺术机构承认和接受了”。尽管有此曲折的历史,我们却无法否认摄影于1839年甫一诞生,摄影师们就开始了寻求彩色摄影技艺的努力。随着彩色摄影工艺的发展,摄影的世界不再只有黑白,而且在满足商业摄影需求的同时,为摄影地位的确立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可能。仅就收藏领域而言,从曾经斩获照片拍卖纪录第一位的爱德华·斯泰肯的《荷塘月色》到最新的照片拍卖纪录——安德烈亚斯·古尔斯基的《莱茵河Ⅱ》,无一不是彩色照片。就是2011年国内那些风传的景观照片中,色彩同样没有缺席。正视色彩,英国皇家摄影协会研究员、独立学者、策展人和作家帕梅拉·罗伯茨25年来对百年彩色摄影经典的收集、整理与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和理由。
zhcvl 发表于 2012-2-8 16:56:31|来自:广东珠海 | 显示全部楼层

■  书目别册

◆《中国摄影史1842-1860》,泰瑞·贝内特(英)著,徐婷婷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11年9月版。本书资料翔实,考证严谨,写作节奏从容舒展,值得治史者好好学习。 ——姜纬
  推荐这本书的原因除了珍贵的文献和影像之外,他为我们提供了有别于中国的一个专题研究的优秀范本。 ——海杰
  通过这些晚清中国的风景和人物影像,该书为普通民众建立起了对中国的一种想象,它也帮助现代的中国人了解了另一种视角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常河
◆《摄影的历史》,莫妮卡·鲍约勒(德)著,陆辉译,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版
  作者深入浅出,生动地介绍了摄影的历史和技术。以我的经验来看,摄影师们如果可以让自己的孩子都读一下这本书,将有利于他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在做什么,甚至他们还可以为你提出很好的建议。——大门
◆《摄影画册的历史》,马丁·帕尔、格里·巴杰 著,费顿出版社
  这是理论家格里·巴杰和摄影师马丁·帕尔的合作之作,许多优秀的摄影画册已经成为博物馆的经典收藏,两位牛人对摄影画册史的研究堪称史无前例。本书原版一共两册,极为抢手。 ——常河
◆《照度》(Illuminance),川内伦子(日),美国光圈出版社
  日本女摄影师川内伦子以高度个人化的细腻视角呈现出了日常生活的碎片,并赋予其冶丽动人的情态。 ——姜纬
◆《孙明经手记——抗战初期西南诸省民生写实》,孙建秋、孙建和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12月版
  书中的文字和图片绝大多数都是首次问世,前辈的学养和眼光,已恍如隔世。——姜纬
◆《银盐习作》,付羽,台湾摄影家出版社2011年9月版
  重新认识摄影传统的力作,这本书的出版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路泞
◆《城里城外》,秦岭,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8月版
  又一积石成栋的摄影集,小小不言却又无法忽视。 ——路泞
◆《八十年代中学生》,任曙林,新星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这本仿佛从天而降的“老照片”一下子撞开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但作者的厉害绝不止于怀旧,他在用影像寻找他自己,这一趟尚未结束的旅行主题击中了浮沉人世的软肋,于是,人们不由自主地从这本书开始跟随。 ——李楠
◆《快拍快拍——每天最有意思的照片》,傅拥军主编,浙江摄影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有点意思拍下来再说!”——编者的这句话让一干普罗大众热血沸腾。生活和照片之间原来没那么多曲里拐弯的穷讲究,小人物的琐碎悲悲喜喜扛不起时代的宏大使命,却是时代最沉着的底色。——李楠
◆《江河移民》,晋永权,上海文化出版社2011年8月版
  人们总在迁徙中,身体或者灵魂。此书让人记忆深切的,不仅是那些动人心魄、令人陷入沉思的图片,还有那些饱含真情的文字。 ——孙慨
◆《民间纪事》,陈团结,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1年5月版
  该书容纳了作者10年间拍摄的7个专题,有的拍摄坚持了七八年,有铁杵渐渐磨成针的意味,过瘾! ——巩志明
◆《川北老乡》、《老房人家》,杨麾,中国图书出版社2003年6月版,四川美术出版社2007年9月版
  因为策展社会生活类群展《萌》而结识川北摄影家杨麾,获得他的这两本画册。在这些贯穿30年的纪实摄影作品中,我感受到像嘉陵江的流水一样普通,同时又生动得让人过目不忘的一个纪实摄影老手的实力和风采。 ——巩志明
◆《云之南》《河之南》,王立力,中国图书出版社2011年10月版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像王立力这样在云南、河南默默摄影40年的摄影人,或许一直不会哭,也没有奶吃。时间将荡涤和淘汰一切曾经的峥嵘者、投机者,让老实孩子进入史册。 ——巩志明
◆《这就是当代摄影》,夏洛蒂·柯顿(英)著,张世伦译,台湾大家出版社2011年7月版。
  论述当代摄影的重量级著作,名不虚传。 ——姜纬
◆《落差》,于贝尔·达弥施(法)著,董强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
  这位当代法国思想家认为不存在摄影史,但摄影造成了艺术层面的断裂,他称之为“落差”,而“落差”产生动能与势能,因而显现出摄影的本质究竟为何。
——李楠
  达弥施融现象学、符号学与精神分析一身,这本书是他对摄影与电影的研究成果汇集。电影没有取代摄影,意义是分析性而不是历史性,当然本书较为晦涩难读。 ——骆永红
◆《给青年艺术家的信》,蒋勋,三联书店出版社2009年5月版
  使人走向艺术的,不是严肃的训练,而是一些身体深处挥之不去的感觉记忆。艺术不是为了创作艺术品,而是使人丰富、敏感、灵动,是为了感受生命。
——李楠
◆《摄影的力量——当代世界著名摄影人访谈录》,江融,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2月版
  摄影力量的追问,可以因角度的不同而变得多元;鲜活个案的展示与挖掘,使得此一命题更具时代性特征,在170年的节点,摄影在西方与传播、评论和展览的关系,摄影的市场价值、社会意义等由此呈现,一人一境界,一卷一世界。
——孙慨
◆《出龛入龛——当代美国摄影艺术家访谈录》,徐婷婷,浙江摄影出版社2010年3月版
  美国摄影曾以其卓尔不群、独领风骚的姿态深深影响了整个的摄影历史。今天,当代的美国摄影又是一个怎样的模样?本书在回答此问的同时还引人进入“摄影在美国”的当下思考。 ——孙慨
◆《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2版),希拉·柯伦·伯纳德(美)著,孙红云译,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3月版
  对希望掌握流媒体动态摄影技术的摄影人而言,该书带来的不仅是方法。
——骆永红
◆《往事与随想》,赫尔岑(俄)著,译林出版社2009年3月版
  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是无法磨灭的思想光芒。 ——路泞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熊培云,新星出版社2011年11月版
  一个村庄的命运折射出一个国家的近百年来的波折,城乡不平等起源、乡村民主,对故乡的情愫更是对国家的期盼。
——骆永红
  正如该书作者在自述中所说:作为一个时代的观察者与书写者,我所能希望的是有更多的人能够关心农民,关心每个具体的人的命运,了解这片土地,以谋求一个村庄乃至一个国家的改变。 ——常河
  ◆《我想重新解释历史——吴思访谈录》,吴思,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
  吴思的《血酬定律》《潜规则》为我们看待中国问题带来了新的视野和角度,但是这两本书并没有为我们阐释清楚他的历史观,随着吴思的思考成熟,他的新书可以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历史观脉络。
——常河
dbupxz 发表于 2012-2-19 21:35:42|来自:广东珠海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众教育 于 2015-7-29 20:59 编辑

哈哈,有意思。

**091**⒃**⒃**
冬辰耀西 发表于 2012-3-26 15:21:43|来自:广东珠海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众教育 于 2015-7-29 20:59 编辑

阁下莫非就是当年华山论剑武功独步天下罕有其匹号称一朵梨花压海棠的少林寺智障大师收养的小沙弥低能的爱犬旺财踩扁的蟑螂小强曾滚过的一个粪球?

**079**ⅸ**ⅸ**
小鱼啃米 发表于 2012-3-31 19:07:13|来自:广东珠海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观众教育 于 2015-7-29 20:59 编辑

不错的。谢谢喽

**079**δ**δ**
admin 发表于 2012-4-28 10:42:50|来自:广东珠海 | 显示全部楼层
不错的。谢谢喽

快速回帖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管理员
  • 主题

  • 回复

  • 积分

    11097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