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公交车后门拥挤的回家路

zhcvl 发表于 2010-11-7 09:05:00|来自:广东珠海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img src="http://pics.nddaily.com/d/94/d942d71d77b0fd96/Thumb/31707/dcga262905.jpg" alt=""/></p><p></p><p>本来看起来只能站一个人的位置,忽然可以站三个人。</p><p>&nbsp;&nbsp;&nbsp;&nbsp;我迷上在夜幕中在环市路白云宾馆公交车站停驻,观望公交车后门相互推挤的人们。为了回家,他们“合谋”让平时自觉遵守的“前门上,后门下”的规则在此时彻底失效,车后门成为上车的人和下车的人的肉搏场。 </p><p>&nbsp;&nbsp;&nbsp;&nbsp;我来广州工作10年了,老家在茂名。在电视台从事摄像工作。虽然同属视觉领域,但我觉得我的工作和摄影的关系并不大。工作上有许多框架设定,自我发挥的部分不多,但摄影让我随心所欲,想拍什么就拍什么,想怎么拍就怎么拍。 </p><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2007年以前我一直拿着一部135胶片相机。爷爷去世,给我的打击很大。当时不愿触碰和爷爷有关的一切记忆,包括那部135相机。偶然机会,我得到了拍摄《后门》这个题材的H&nbsp;olga牌120胶片相机,光圈只有一个8,对焦是估焦。在拍摄《后门》时,因为相机的特性,我只能选定一种焦距,看到大概合适的场景,便冲上去对准对象按下快门。所以《后门》里有不少照片焦距都比较模糊。 </p><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以前没有自己的房子,我一直选择租住在离单位只要15分钟路程的地段,在淘金路那一带。2008年,我迷上在夜幕中在环市路白云宾馆公交车站停驻,观望公交车后门相互推挤的人们,并把他们拍下来。为了回家,他们“合谋”让平时自觉遵守的“前门上,后门下”的规则在此时彻底失效,车后门成为上车的人和下车的人的肉搏场,他们可以接受两元车资换来的可能连扶手都抓不到的一点点立足之地,他们允许陌生人的鼻腔贴近自己的耳边喘息,他们愿意容忍同性或异性的汗液渗透自己的衣服,沾粘身体发肤。我感受最深的是规则在这个时候完全失效,中国人有路就钻的生存能力真强。白云宾馆附近是广州著名的商业区,有很多穿戴讲究的白领,当他们拥在后车门与别人挤着时,有种强烈的对比。 </p><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刚开始拍照时感觉自己像个小偷,观察好了后才冲上去对准目标按快门。这经常让后门里挤着的乘客不满,当相机闪光灯亮起时,很多人会条件反射地责问“你拍什么?!”通常他们也只是吼一声,不会放弃好不容易得来的一席位置而跑下来追问。不过也曾经有个女孩跳下车跑到我面前来责问过,后来在男友的召唤下回到车上去了。车站的保安问过我是干什么的,我回答是记者。后来我和保安混熟了,遇到比较凶的被摄对象时,我就往保安身边靠。 </p><p>&nbsp;&nbsp;&nbsp;&nbsp;…… </p><p>&nbsp;&nbsp;&nbsp;&nbsp;今年我购房了,家在半小时车程外,每天下班,我都要挤上一辆公共汽车,站在车后门,就像他们。 </p><p>&nbsp;&nbsp;&nbsp;&nbsp;看自己的生活 </p><p>&nbsp;&nbsp;&nbsp;&nbsp;读陈智能作品《后门》而感<span class="nddailyhfiled"></span></p><p><span class="nddailyhfiled"></span>&nbsp;&nbsp;&nbsp;&nbsp;最早看到《后门》这组照片的时候,我对作品的题目很困惑,于是写信和作者交流。 </p><p>&nbsp;&nbsp;&nbsp;&nbsp;陈智能给我发来一些解释,这让我回过头重新阅读这组照片,起先它们对我而言只是一些戏剧化的生活场景,但当我循着作者的思路再次端详这些时间切片,看到的却不再是一些所谓的“视觉小品”。 </p><p>&nbsp;&nbsp;&nbsp;&nbsp;我和朋友组织了一个不定期举行的摄影作品放映会,收到的大多数照片却都并不令人满意。并不是说这些作品拍得不好,事实上,“好与坏”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即使是俗气的花草,对于作者本人来说,恐怕也充满回忆,值得珍惜。 </p><p>&nbsp;&nbsp;&nbsp;&nbsp;但问题在于,为什么要拍这些花草,有人是因为花草而拍摄,却还有很多人是因为要拍摄,而对准了花草。 </p><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p><!--Element not supported - Type: 8 Name: #comment-->&nbsp;&nbsp;&nbsp;&nbsp;我在大学里教新闻摄影,以前学的也是新闻摄影,当年也有过同样的经历,我背着相机出去拍照,晚上回到宿舍却竟然一张照片都没有拍,和室友一同感慨不知道拍什么好。而现在,对于我的学生,我对他们的告诫是,你先要了解自己和生活,然后你自然会知道去拍什么。 <p></p><p>&nbsp;&nbsp;&nbsp;&nbsp;陈智能的《后门》就是在拍自己的生活,那是他每天的经历,这场景恐怕对于很多人已经习以为常,却少有人想到去将之拍下来。陈智能用的是一种廉价的塑料相机,照片四周会出现暗角。这种相机近些年在小青年中非常流行,年轻人钟爱它是因其可以产生一种超出日常视觉经验的画面,此时相机的缺陷反而成为了一种“时髦”。 </p><p>&nbsp;&nbsp;&nbsp;&nbsp;被年轻人忽视的却是这种使用廉价相机,被称作“Lom&nbsp;o派”摄影风格的真正含义,它的精彩之处并非在于照片的外在形式,而是在于拍摄方式,Lom&nbsp;o的法则是:不论去那里都带着你的相机,相机不妨碍你的生活,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从屁股开始拍,尽可能地接近你要拍的东西。 </p><p>&nbsp;&nbsp;&nbsp;&nbsp;而这就是陈智能的拍摄方式,我能想象他当时拍摄的样子,他是在人群的左右夹击中,公车上归心似箭的人中的一员,此时相机对他而言并不是相机,而是一个笔记本,毫不做作地记下此时的场景。 </p><p>&nbsp;&nbsp;&nbsp;&nbsp;有人建议他应该用中画幅相机端正拍摄,创作更为专业的照片。而在我看来,这将完全失去现在这组照片的味道。我的不少朋友都喜欢这组照片,让我们产生共鸣的恐怕就是照片里流露出来的那种现场感,当照片作者在一种无奈甚至是愤怒中举起相机,他并非在“创作”,而是在“表达”。 </p><p>&nbsp;&nbsp;&nbsp;&nbsp;现代摄影鼻祖布列松,对相机定格的那个各种视觉元素奇妙组合的瞬间充满好奇,他说相机就是一个速写本,拍照就是一种理解自己的方式,一种叫喊,一种对个人的解放,摄影就是生活。<span class="nddailyhfiled">(南方都市报&nbsp;<a href="http://www.nddaily.com/"> www.nddaily.com</a>&nbsp;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nbsp;<a href="http://www.nddaily.com/">南都网</a>)</span></p><p>&nbsp;&nbsp;&nbsp;&nbsp;布列松的言辞放到今天更有启发,因为相机已经变得越来越易用了,那些仍然迷恋相机的高精尖、照片的影调层次精度的人,恐怕会丢失很多摄影的乐趣,我的一位朋友戏称这些人是“相机”发烧友,他们的照片虽然精美,却有一些塑料味道。真正打动你的影像,是那些站在生活里拍摄的人,他们的照片就是自己。摄影应该成为一种观看方式,这也是这组作品带给我的启发,作者真的是在“看”生活,同时,这个生活不是别人的,就是他自己的生活。 </p><p>&nbsp;&nbsp;&nbsp;&nbsp;文:任悦<span class="nddailyhfiled">(南方都市报&nbsp;<a href="http://www.nddaily.com/"> www.nddaily.com</a>&nbsp;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nbsp;<a href="http://www.nddaily.com/">南都网</a>)</span></p><p>&nbsp;&nbsp;&nbsp;&nbsp;图:陈智能&nbsp;叙述:陈智能 </p>
全部回复0 显示全部楼层
暂无回复,精彩从你开始!

快速回帖

*滑块验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楼主

管理员
  • 主题

  • 回复

  • 积分

    11097

热门推荐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