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袁夏博客 作者:袁夏)
“最后的窑工”:http://yuanpeide.blshe.com/post/3500/688123 这个专题我已经拍摄两年多了,共有100多个G,由于受场景、光线、器材等方面的局限,当然,还是受到自身修养和观念等方面的局限,感觉难以突破,为此非常痛苦。最主要是我这样的创作观念和手法是否行得通,请袁夏老师给以指导,磕谢!袁培德
我想,这是很多人的困惑。不只是你的,也是我的,也是热爱
纪实
摄影的人们的。直言了。袁夏
直言《中国乡村最后的窑工》
首先,"中国乡村最后的窑工"这些称谓,是我们强加给他们的,他们和中国任何最底层的劳工一样为了生存而辛劳付出与收获绝对不成比例的艰辛。除此之外,他们并没有我们一厢情愿赋予他们的所谓"绝唱"的责任感,如果这是他们的责任感,那让"他们生存得稍微好一点"又是谁的责任感呢?我们总是有个思维套路,那就是主观地以为摄影能够拯救一切,带着这个先入的观念去组织拍摄,扪心自问,我想这是不对的。我们去之前所想的也许与我们真正看到的完全是两回事。
钦佩你拍了两年拍了100多G图的同时,也遗憾,从你呈现在博客上的图片看,尽管非常像"摄影作品",还是忍不住要说图片内容单调。你的精力似乎都经营光线、构图去了,而作为窑工如你文字所说的生存状态看不清。
实在不必反复强调人们通常理解的影调与构图所代表的所谓的"摄影艺术",否则,正如你自己所说的无法突破,你确实把自己陷落在"窑"里了。试着把精力花到去挖掘更多的内容去,去与他们相处,去寻找并表述你的主题:最后一代窑工的生存状况,从他们内在的状态,与家人,与厂方,甚至他们手中的产品与他们的关系,老老实实与他们相处,在他们的生活中去观察、思考与发现。
在你的博上,即便一直在用镜头表述的"窑与人的关系"也没有一目了然的图片;文字中所提到的"一方面需要干窑烧制"京砖"的客户排队等着要货"得用图来交代;"另一方面则是有经验的窑工后继乏人。"博图上也看不出来;"全国各地对古建筑整修和保护如浪潮般的掀起,以及大量仿古建筑的陆续建造。这种纯手工古法烧制的京砖、瓦当等成了紧俏货。"我想,也应该用图来说话。不必整天围着"窑与窑里的工人"转来转去,试着围绕这事选择两个家庭没,拍摄他们的日常生活,包括上下班,家人担忧等等反衬工作艰辛,以及连他们的孩子都没有再愿意干这个的。当然,随着深入他们的生活更多,你会找到自己该拍的东西......这就是突破。离"摄影"适当地远一些,阅读文字而不是图片。
真想做好这个图片故事,除了认真与他们的生活呆上些日子,还有就是必须弄清楚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搞清楚什么叫"图片故事"。
图片故事,诞生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生活》杂志。在《美国新闻摄影教程》里这样阐述:图片故事,就是以一组具有内部逻辑关系的
照片辅以相应的文字构成的一个有开头、有过程、有结尾,编排上有先后顺序,且有叙述、有评论的完整的视觉故事。就像写文章,有开头、发展、GC、结尾,有描写、有叙述、有议论。图片故事有一个主题,每张图片都与该主题有关;整组图片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每一张图片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同一主题,每张图片之间有相互联系;图片故事至少有一张主打图片,它对整个故事主体起概括作用,是最为精彩的瞬间;图片故事中照片拍摄手法灵活,可从正面拍,从侧面拍;图片故事必须具有评论性;图片故事是文字与图片的完美结合;图片故事在报纸上可占一个整版,在杂志上有时占几个甚至几十个整版。
"图片故事"可几分钟可完成,但有的,却要拍几个月[FS:PAGE]甚至几年。美国联系图片通讯社摄影记者阿龙.瑞宁格拍摄的获得世界新闻摄影比赛最佳图片奖的《艾滋病在美国》跟踪拍摄了六年。例子还有很多,无不说明拍好图片故事非常不易。
美国《生活》杂志编辑们要求摄影记者至少拍到以下8种类型的照片,以保证报道的完整性及版面有足够的好照片:1.开头或全景:通常用一个广角镜头或从空中进行拍摄,以构成场景。交待事件的环境,让读者首先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2.中景:聚集于一个活动或一个群体,用来讲述故事。中景照片应该做到单是一张图片就能讲出故事,要有"一图胜千言"的信息含量和表现力。中景的拍摄距离要近到看得清被摄者的动作或面部表情,同时能表现
人物与背景、事件及环境的关系。3.特写:对准一个事物,比如一个人的手或一个建筑物奇异的细节,以增强视觉效果。特写镜头要最大程度地剥离被摄主体与周边环境的关联,使人物的情感或生活状态得以显现,使图片对读者产生较大视觉冲击力。4.肖像:通常是一个动人的或严肃的头像,或者是处于某一背景中的某个人。5.交流:人们在交流或做动作。用来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6.特征:用一张照片总概括故事的所有关键要素,通常也叫关键时刻,即能概括整个故事的决定性瞬间。7.顺序:一个有发展顺序,前后顺序,或是一个有起因、中间和结尾的系列,用于描述故事情节,阐述故事的开始、过程。8.结论:用一个可以结束报道的图片,将故事引向结束。
摄影史上,美国著名纪实摄影家尤金.史密斯拍摄的《乡村医生》《西班牙乡村》、《施韦泽医生》、《接生妇》成为丰碑而影响世界各地的摄影人。你知道尤金.史密斯出发拍摄每一个图片故事前做什么吗?他总是要对题材调查研究一番,让自己心中有数。即便是这样,他认为所读到的资料也存在局限性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况并不完全相符。到达目的地后,史密斯并不急于马上动手拍摄,而是花一定时间观察核实。与此同时,也利用这段时间跟要拍摄的对象沟通、相互熟悉。而且尤金.史密斯拍摄图片故事时就带着"编辑头脑",要求自己拍到以下三类图片:1、点题图片,这张图片要与全组图片的大标题同时出现在版面上,因此,必须具备足够的冲击力,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并使他产生继续看下去的强烈欲望。照片具有一定的概括性,能集中体现出这一组图片的内涵。2、压轴图片,就是整组图片的最后一张,要拍得特别精彩,耐人思索。3、反衬照片,如果整组图片都是一个调子,就会显得单调,令人生厌。拍摄几张"反衬图片"来调剂。
再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为了一个仅仅需三四十张图片的故事,记者往往要按三四万次快门,拍三四万张照片。因为编辑对用图的要求是千分之一。这就是人们禁不住问"为什么美国《国家地理》杂志那么优秀"的原因。
回过头来,想想我们自己,好好地。
我,你,热爱纪实摄影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