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的秋天,我去西藏,那是一次神奇的旅行。现在,落笔写字的时候,我已从摇晃的幻境醒来。毕竟一年的时光了,新奇的景物、惊人的圣景已经有点恍惚,但沉淀下来的记忆和胶片上摹印下来的图象还散发着云中天堂的缕缕奇香 一、车窗风景 27次,21点30 分北京发。一夜一天的行程,已过石家庄、 西安、兰州、西宁、抵达格尔木。这是黎明时分,车外8度,车速87 公里,海拔3500公尺。车厢的供氧系统哧哧响了起来。当吸氧管发下来的时候,高原反映已袭了上来。同来的孙亚杰开始呕吐,生文也摸出了血压和脉搏测量器开始测量。 车入可可西里,壮美的景色让人痴迷。左右两侧是一马平原,原后的雪山美丽得让人难以形容。阳光从雪峰——那上百公里的“哈达”上溜下来,收集地表折射起来的镍光,随着雪山的浪尖翩翩起舞。远处不时掠过飞奔的藏野驴和藏羚羊,它们就象幽灵飘移在无际的旷野。 通天河、沱沱河很辽阔。河上漂浮着从冰川上带下来的各种残骸,沿着河床急流而下。其实这里的水一直在默默地工作,在山谷两面的峭壁上又挖又凿,把无数大石头变成富有美感的雕塑。 车上唐古拉,5000公尺的高度让人头昏恼涨。大家的嘴唇和指甲都变成了紫色,袋封产品鼓了起来,一次性火机打不了火,化妆品一开盖就不停地自动往外溢。车厢里很安静,80%的人都在吸氧。六个小时的唐古拉山翻越,让人着实好好地领略了一番紧箍咒的魔力。我的脉搏跳到118次,生文的血压上到180,孙亚杰更是瘫成了一堆泥。 车入拉萨,晚九点二十分,由于时差的原故,这里刚夜幕初垂。走出站口,捧着哈达的藏胞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戴上哈达,寒暄一阵后,我们便搭上了开往市区的大巴。车开得很快,周围的山体象高大的围屏向我们裹上来。这时我有点疑惑,我已到了拉萨?拉萨是这个摸样?当大巴驶入市区,那远远的,越来越近的,直到巍然高耸的一座雄伟的建筑物 ——布达拉宫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才确定这是没错了,我真的到了拉萨,到了梦中的圣土。 汽车沿拉萨河行驶,开放着霓虹灯的布达拉宫及周围的建筑群倒映在拉萨河里,婆娑着绚丽的影姿,使人有一种在天河边云行的感觉。车跨过拉萨河大桥,拐进了一条宽阔的大街,这儿是昌盛区域。宾馆、饭店招牌十分醒目。车子停在“风雅轩”。这是一家四星级酒店,它不是藏式建筑,四合院式的格局到有点象内地的私家别墅。厅堂里人不多,我们领取了钥匙,便走进了各自的房间。房间陈设并不豪华,但很洁净。过道边立着一个橱柜,上面放着矿泉水、啤酒、方便面和几种榛果及小吃。我拉开落地窗帘,窗口正对的就是玛布日山上的布达拉宫。真是太神奇壮美了!我觉得我真是到了神仙居住的地方。 二、神圣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云中的天堂。为七世吐蕃松赞干布始建。这块世界上最高的迷一般的土地是整个西藏的政治、文化中心。它的领土相当于西欧,可人口却只有区区的三百万。在这里宗教已经深深地渗透了他们整个社会之中。他们的宗教是一个杂合体,即有高深的佛教经传教育,又有源于西藏及其相邻地区宗教的神秘实践。从17世纪至1960年西藏一直被神权政治所统治,那些统治者就是一些僧人,而最高的统治者,就在布达拉宫。 [FS:PAGE] 布达拉宫,依山而起,群楼高耸,崇阁巍峨。高十三层,178 米,东西长420米,南北宽300米,五座宫顶镏金覆盖,总面积13万平方米,全部为石木结构。整个宫墙用马尾草垒叠,不打地基,实为藏式建筑的典范。 布达拉宫的门票是要提前预定的,为了保护这千年的奇迹,每天最多只允许9000人进入。这里安检很严,没有身份证和购票证是进不了宫门的。宫殿分白宫和红宫两部,白宫最高处是达赖喇嘛的寝宫,红宫乃是历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和经堂。藏传佛教的特别之处不仅在于其信徒对本土神灵的热爱不可动摇,还在于其极别很高的僧侣,也就是世人所知的喇嘛。西藏人在所有佛教信徒当中,支持佛教的信念是最投入,最炽热的。公元七世纪佛教首次传入西藏之前,印度佛教严格的形式就已经发生了改变。佛已经变得不仅是一个教导者,还是上帝。他们把这些西藏神,雕成雕像并描绘得和魔鬼一样凶恶,用这些凶神狂怒的力量抵抗违反佛教教条的邪恶势力。西藏人对传教的人有一种特别的崇拜感。达赖意为大海,是活佛,是学问如海,超凡入圣的大师,还是观世音的化身,所以更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参观者要依顺时针敬慕徐行。不得喧哗,不得拍照,不得用手指佛,不得戴帽进殿------陡峭的朝圣楼梯让人头晕目眩,攀而生畏。宫内数不清的文物珍宝璀璨满目,精美的唐卡壁画更是令人目不暇接,心摇目炫。在这里一切都是那么庄严肃穆,圣洁尊贵。到处是钱,随处是宝。牛油灯的光亮和熏香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让人神智恍惚,不敢吐气杨眉。 三、大昭寺的香火 拉萨市从早到晚,到处是转经的藏民。他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沿三条路线以单数按顺时针不停地旋转。以布达拉宫和大昭寺为圆心的转经路叫“林廓”,又被称做外圈;围绕大昭寺的转经路叫“八廓”又称中圈;而环绕大昭寺内释迦牟尼佛殿的小道叫“廓廓”,又称内圈。西藏佛教徒对经文神奇的力量有非常崇高的信念。他们把经文印在旌帜上、纸上,再把纸贴在滚轴上。这种滚轴是一种金属做的圆柱体,叫转经筒。他们举在手上不停地转动,嘴里总是嚼着喃喃的诵经声。 大昭寺,烟火极盛。寺内的主体精华是释迦牟尼十二岁的等身像、和气势恢弘的千佛廊。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吐蕃时期。青石板上虔诚信徒留下的长头叩拜印记和寺里万盏长明灯永不止息的照耀,无不记录着永恒的岁月。 大昭寺所处的位置原是一片荒草从生的沼泽,沼泽中的湖叫“吉雪印卧堂”。文成公主入藏后观天象认为湖为罗刹女心脏,不利藏王立业,于是提议以白羊背土填湖而后修建庙宇,镇于其上,大昭寺由此而来。为纪念白羊之功,佛殿修建之初命名为“惹萨”。藏语“惹”为山羊之意,“萨”为土之意,“昭”即为佛。后因佛教盛兴,每年在这里举行传昭大法会,因此更名大昭寺。佛教信徒在这里修建了许多神龛,这是一种独特的虔诚行为。藏族信徒希望这样能使下辈子生存得更好,并且最终进入宇宙中绝对的安宁之地——天堂。25世纪前,佛说生命是一种幻象,生命的种种欲望只能带来苦难和饥荒。佛要求毁灭一切渴望,死不是最终的结果,因为紧跟着死的是重生,从而又进入另一种形式的生命。藏民信徒的目标是避开所有乏味的循环进入天堂。佛教信徒为了追求这一目标,不但仁慈地对待世间所有生物,还经常建造神龛、玛尼堆和经墙作为他们特殊的惯例。 [FS:PAGE] 大昭寺香烟缭绕,香客如织。寺前叩长头的教徒一个贴着一个,这种场景就象中世纪的世界,另人慨叹。在他们的心里超自然力仍然主导着他们的思想,然而他们给我留下的不可阻挡的印象,已经不是一个迷信奴役的民族,而是坚毅、乐观、知足,虽然不完美,但却令人感动。 大昭寺屋顶的钟幢高大而凝重,站在它的脚下,你会裹就一身金光。放眼望去,布达拉宫遥遥相对,八角街商铺如织,旌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与它和声的是那“廓廓”路上,转经的徊唱。 四、从当雄草原到纳木错天湖 西北是生门吗?我说不准,不过当我投入当雄草原怀抱的时候,心一下就醉了。丰沛的水草,厚如地毡。辽阔的草原承载着最瑰丽的生命想象。这里静谧得让人无法呼吸,美妙得令人想入非非。牛羊一团团,一簇簇,一群群,一点点由近至远向深处延伸,在高拔的雪山掩映下,宛如围棋盘上随意丢放的黑白子。这里圣洁极了,可以掩盖一切肮脏的东西,包括繁杂的心情。苍莽如巨,万籁无声,只有一缕青烟从远处的毡包顶端陀螺升起。面对如此美景,你浮生的已不再会是“天路”和“青藏高原”的旋律,而是舒勃特那轻柔的“小夜曲”——“我美丽的爱人,你注视着谁?花落的晨曦以前倾诉爱意,聆听我那永无止境的歌声------” 冷风袭来,车驶进了一个浅浅的,长满岩石的山坳。寒冷的兰色雪山升起迷幻的柔和曲线和冰峰上面的云彩融为一体,构成了由岩石装饰的巨幅横轴。“那拉根”雪山在这堆混杂的山峰中鹤立鸡群,异常突兀。当我们艰难呼吸着,活象肺病患者好不容易爬到山口时,纳木措就浮现在眼前了——兰色如靛,温软如玉,这是我迄今为止看见过的最美的画面。它的东南是7117公尺终年积雪的念青唐古拉山的主峰,北侧依偎着和缓连绵的高原丘陵。天湖象一面巨大的宝镜,镶嵌在藏北的草原。湛蓝的天,伊斯兰色的湖,白雪、绿草、牧民的牛毛帐和五颜六色的旌幡交相辉映,组成一幅绝妙的画卷。 这是一个能用手触摸到云的地方,这是一个能与神耳语的地方。天空如此靠近大地,白云如此贴近湖面。整日与太阳的对话让她不停地变幻着身色,时而浅绿,时而翡翠,时而暗青,时而湛蓝------ 湖畔遍布玛尼堆和经幡,“多崩”{十万经石}每多一枚石子,就等于诵念一遍经文,经幡每摆动一次就是向天传送一边遍经卷。 这里的牦牛十分壮健,我还是第一次这么近距离地观察这么有吸引力的动物。它们拥有高贵的头颅,带点伤感的水汪汪的眼睛和光亮卷曲的皮毛。皮毛有黑色的,白色的,烟灰色的,巧克力色的以及由这些颜色混合而成的颜色。长长的,柔软光滑的毛发像帘子一样垂在腰窝两侧,使它们的腿显得很短。它们摇动着笔斗般的尾巴,里面的每一根毛都仿佛是用油梳梳理过的。它们的两角弯曲而对称,看上去锋利而凶悍。它们强壮、稳固、步履坚定。可以敏捷地从2公尺的高处跳下,可以在激流中涉水时保持平衡,可以轻易地犁开齐胸的雪,还可以履过数寸宽的山路。为了亲近这有趣的生物,我骑上了一头雪白的牦牛,在湖边遛了一圈。它的主人是一个十八九岁的男孩,看上去有一张相当无赖的脸。也许是风吹烟熏和抹动物油的原故,他的皮肤黑里透红,就象一块晾了一天的生牛肉。他会说汉语,虽说有点狡黠,但还算谦恭。他向我要了二十块钱和一把糖果,并允许我为他拍了几张像。 [FS:PAGE] 五、从前藏到后藏 从拉萨往日喀则只有250公里,可当地旅游局竟向我索要1200元的行车费。一气之下,我自己搭了一辆旅行大巴,不但车况很好,而且仅捅给司机200元。 车贴拉萨河岸驶出市区,约半小时,进入了雅鲁藏布江河谷平原。这里视野辽阔,金色一片。宽阔的雅鲁藏布江象一条巨大的湿舌,为高原金秋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水气。这里没有前藏的苍凉和雄奇,它更象塞上姑苏,丰腴而恬淡。一片片正在收割的大麦田,从我的身边掠过,象极了用梵高手笔绘成的油画长廊。长廊里有蟹黄色的杉林,排列整齐的麦垛和世外桃源般的村庄。灰色石头砌成的房子和山根融为一体,看上去仿佛是欧洲中世纪的堡垒。房顶的四角插着红色的旌旗,就象是士兵站立在城墙。 车在孔雀翎般的羊卓雍措湖停了一小时,到达后藏首府日喀则时已是下午四点。 日喀则位于青藏高原的西南部,东邻拉萨,西接阿里,南与尼泊尔、不丹、锡金接壤,北靠那曲。日喀则原名“年曲麦”十四世纪初,大司徒绛曲坚赞建立帕竹王朝,并得到了元、明皇室的庇护,设立了十三个大宗溪,其中最后的一个宗便是日喀则。1642年,固始汗统治全西藏,为奖励四世班禅,将后藏的十个溪卡全部献给了扎什伦布寺,从此,日喀则成了后藏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日喀则是西藏第二大城市,但与拉萨远不能比。它就象内地的一个乡镇,没有什么高楼大厦,也没有什么川流不息的车流人群,它就象一个宽敞的庄园,朴实而随意。 日喀则的夜晚很宁静,天空象无边无际的黑绒绸。星星们这儿三颗,那儿一群地镶嵌在上面,象闪耀光芒的宝石。这幅美丽的景象是我在家乡黑色的天空下从来没有见过的。地球在移动,星座也在跟着变换它们的位置。一颗流星划过去,它就象侠客的刀锋,唰地一闪,就消逝了。 六 、扎什伦布寺 破晓的阳光照在尼色日山上,金黄色的光线把依山而建的扎什伦布寺映得象童话里的城堡。 扎什伦布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后藏地区的最大寺院。它自四世班禅起就一直是历代班禅大师的驻地。扎什伦布寺又名“吉祥须弥寺”,由宗喀巴的弟子,后来被追封为一世达赖的根敦珠巴所倡建。 走进寺院,满目豁然。这里不象布达拉宫那样庄严肃穆,巍峨高拔,令人噤声低眉。这里更象佛家的如意庄园,宽容而安逸。沿迷宫似的廊道徐行漫步,用欣赏童话的那种心情去欣赏这块山峰和勾檐相叠的土地和风景。寺外高墙掩映,曲径通幽,寺内香烟缭绕,梵唱萦耳。古老的佛幡在岁月的熏染下彰显着无法形容的华丽和苍凉。扎什伦布寺现有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由宫殿、勘布会议{政府最高机关}、班禅灵塔殿和经学院四大部分组成。现保存大小金顶14座,扎仓{经学院}4个,经堂56座,房屋3600余间,其中最大最显眼的建筑是“措钦大殿”。它不但是扎什伦布寺的主殿,也是寺中最早的建筑。大殿前部是可容2000喇嘛诵经的经堂,中央是班禅的宝座,后面是三佛殿。释迦牟尼居中,度母居东,强巴居西。班禅意为“大学者”,是无量光佛的化身。他与达赖可互为导师,虽说地位比达赖略低,但雅量却令众僧无比钦敬。这里的活佛僧众与布达拉宫有些不同,前者多金刚怒目,不苟言笑 。后者则和颜悦色,平易近人。这就如同两地的建筑一样,布达拉宫是崇威的,而扎什伦布寺乃是见容的。这里不但藏有隋唐时期的古佛、贝叶经卷,还藏有元玉、明瓷和用金粉写成的《甘珠尔》经和《丹珠尔》律以及清朝皇室封赐给各世班禅的金册金印,玉册玉印和各种唐卡、壁画、佛像、珐琅器、玻璃器等。 [FS:PAGE] 扎什伦布寺最值得炫耀的是强巴殿中的镏金青铜强巴佛。它铸建于1814年的九世班禅曲吉尼玛时期。高26米,用金279公斤,铜15000公斤。珍珠、琥珀、绿松石、钻石无计其数。仅大佛眉间镶嵌的巨大宝石就有鹅卵之大,至于说制造工艺,不但可与布达拉宫五世达赖“世界一饰”灵塔{用金3721公斤}相媲美,而造像之生动,设计之精美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走出强巴殿,在一座扎仓前我试着与一个年轻的僧人搭讪。结果大出我的预料,他不但相貌俊朗,言语平和且汉语奇佳。我向他请教了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和格鲁派{黄教}的区别,又向他了解了一些藏传佛教的来源和发展史。原来藏传佛教为北派佛教,七世纪中叶到九世纪上半时近200年是前弘期,中间有一个130年的文化断裂代,而后再兴起一直到今天叫后弘期,从10世纪下半叶算起整整1000年。 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尼泊尔和汉地传入西藏,松赞干布先后与尼泊尔和大唐联姻,先娶尺尊公主,续娶文成公主。他的这两位妻子将佛像带到西藏,并分别建寺供养。到了赤松德赞时期,佛教已初具规模。公元841年发生了朗达玛携本教灭佛事件,本教得胜,佛教沉寂。后经100多年,由于宗喀巴的出现,佛教重新复兴昌盛。他不但成功地改革了佛教,还正式创立了“格鲁派”,从此苍凉的西藏开始了“梵诵之声,佛聒天地”的盛况。 七、藏文化艺术 寺庙在西藏是宗教中心和行政中心。它有着严密的组织。西藏的寺庙从远处望去,就会觉得是一片阁楼重叠的建筑群。进入寺内,你会觉得与其说它是寺庙,不如说是一个城镇更合适一些。整个寺庙的范围除了通常都有的殿堂、僧舍、佛塔、和经幡外,还有街巷和私人宅地。 作为社会活动中心,寺庙的宗教功能受到高度重视。佛寺集中了藏地建筑艺术成就,渲染藏传佛教的神秘特色 。一般寺内佛殿高而进深小,挂满彩色的幡帏。殿柱上饰以彩色毡毯,光线幽暗,神秘压抑。在寺庙的外观上注重色彩对比,寺墙刷红色,红墙面上用白色及棕色饰带。经堂和塔刷白色,白墙面上用黑色窗框。这种色彩对比对突出建筑的神秘感是很有效的。拉萨布达拉宫所表现的就代表了藏传佛教艺术的最高艺术。它采用依山而建的传统手法,使主体建筑高耸山顶,气势雄伟,非常成功地表现了藏传佛教以及达赖喇嘛的崇高地位。 藏传建筑大都集传统碉楼式总体布局,内地汉式梁架结构和尼泊尔式内外部装饰特点于一体,表现出雄伟、坚固、富于装饰趣味的特殊格调。布达拉宫是这样,扎什伦布、哲蚌寺、色拉寺也是这样。 藏传造像手法和绘画作品与内地有些不同。无论是水陆法、曼荼罗、唐卡和壁画都表现有极强的装饰性。用材有木、瓦、泥、铜、银、金。包括浮雕,半浮雕和圆雕等各种形式。内容兼显、密两宗佛像。如男身观世音,十六罗汉,双喜佛等。吉祥天母画目狞恶,怖畏金刚凶险可怖。 藏传绘画,装饰味道极浓。色泽艳丽,线描滑润。意匠丰富的藏族格调在刻画人物、景物配置和色彩绘法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藏饰很美,皮袍、坎肩、衣裙、靴帽、腰带、佩刀都极具风格。姑娘们佩带的绿松石、珊瑚、玛瑙、琥珀项链、和头饰挂件华美昂贵,简直就是一个个流动的小银行。那种饰物的色彩和装饰性无与伦比,不知要比内地的金项链、玉手镯漂亮上多少倍。 [FS:PAGE] 至于说道藏医藏药,更是有趣而神奇。藏医将人体生理、病理概括为“龙”“赤巴”与“培根。”认为“龙”是维持生命,肢体活动,气血运行,食物消化,支配呼吸和生殖的;“赤巴”是调节体温,主管饥渴与视觉的;“培根”是调节肥瘦、睡眠,主管性格与味觉的。藏医把疾病区分为寒症与热症两大类。治疗有催吐、功泻、利水、清热等法。除内服药物外,还有针灸、拔罐、放血、灌肠、导尿、冷热敷、药物酥油烫和药水浴等。藏药1000余种,常用的也有300种。这些药纯净、野生,大都采自海拔2700~3500公尺环境恶劣,抗缺氧、抗辐射,生长缓慢的的高山植被和石缝处。这些药采集时也要讲究,有的要日出采,有的要日落采,有的要带露水采,有的不能女人采。其中药引叫“坐泰”神奇无比,而冬虫夏草更是举世闻名。这种药的样子看上去就象是一片叶子从一条毛毛虫里长出来,它对从支气管到血毒症的所有病症都有神奇的疗效。藏药无毒,无副作用,无依赖性。它除了良好的疗效外,还有一种极其神妙的作用。那就是可以使圆寂的活佛大师产生“虹化”现象。据说,已故班禅就出现了“虹化”。他不但长出了数寸指甲,还生出了长长的黑发。 八、突发的联想 乘上返程的列车,依依不舍。望着眼前这纯净的雪山草地,我突然蒙生了一种莫名的疑虑。佛教传入西藏1300年,已形成了完整形态的佛教文化圈。它的突出个性特色首先是政教合一制度。这种制度将西藏社会生活所有领域都严格地置于王权和神权的双重阴影之下。从政治、经济到军事、教育、都概莫能外。其次全民信佛和虔诚礼佛,让佛教和佛教领袖在这块封闭的地理的高度上保持着绝对的神圣地位。任何物体,哪怕被达赖和班禅稍稍触摸,都会获得无比的神性和巨大的魔力。尤其是活佛转世制度更具有绝对强烈的神秘主义色彩。世俗政权在这里以宗教神权为依托,国王是穿着袈裟占据世俗统治宝座的。全社会在结构上是一种形态的畸形。佛教僧人几乎占到社会人口的10%。大量的社会财富积聚到寺院,且主流的“黄教”又提倡“二不”戒律{即不参加生产劳动,不娶妻生子},这就更促成了社会人口和社会财富的不可补偿性的消耗。1000多年来藏族人口的递减,社会的停滞与宗教信仰的虔敬、蒙昧、禁欲应该有着不可置疑的因果关系。那么随着“天路”的畅通,游客的涌入,传媒的教化,生活的提高,朴实而单纯的西藏,天还会那么蓝?雪还会那么白?人还会那么纯吗?试想一下,偌大的西藏若离开了信徒最虔敬的心理氛围,“活佛”与“活佛转世”的制度还能行通几代?神秘的密宗还能延续多久呢? 2006年9月初稿于拉萨风雅轩 2009年12月再稿于辽源禅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