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摄影在线 首页 摄影大家 窦海军 查看内容

撩撩相机的面纱

2006-4-4 13:36| 发布者:| 查看:3740| 评论:0|原作者: 窦海军

    就照片的技术质量而言,与其把相机的作用看得神乎其神。倒不如以朴素、冷静一点的态度来认识相机,这样不但将使你腰包中的钱有所“升值”,还有利于提高你照片的质量。就此,不知我下面的议论是否扯动了蒙在相机上的面纱。
    首先,作为现代工业产品的照相机的背后,存在着生产商及经销商的激烈竞争。不要说是摄影新手,就是一些资深的摄影家也未必能够摆脱这种商业竞争对自己选择相机的干扰。被干扰的结果很可能是,你抽筋扒骨地花五万元买了一套相机,却有两万元花的与你的拍摄本没有多大的关系。例如,你以艺术摄影为主,又没到老眼昏花的地步,那么自动调焦系统就是可有可无的。你不妨用这部分钱再添一支18毫米的超广角镜头,它将使你的艺术创作自由许多。如果你认为自动调焦会对20年以后的眼神儿有所帮助,那你既忘记了相机的使用寿命,也忽视了相机制造业发展的日新月异。如果你对曝光有了深刻的理解,你将很容易感到,一台相机那么多的曝光模式,就是对于初学者也没有多大的帮助。事实上手动曝光模式加一个光圈优先模式,就已经可以得心应手地应付所有的情况了。而景深预测和重复曝光这两项简单的功能,要比可换取景器、遥控曝光之类的高级功能有用得多。如果你把钱都用来购置极高素质的镜头,而单薄三脚架上的相机内又装的都是过期的反转片,那么这支镜头还有意义吗?相反,如果你是个体育摄影记者,那种昂贵的、按精细调焦设计的、调焦环转角近300度的德国镜头将与费品无异。记住,商人是不会在说明书上标明“本产品不适于……”的。
   再者,3千元的相机或镜头与1万多的到底差多少?真的处处信守了“一分钱一分货”的原则,那还是商人吗?就此真正的器材行家早已通过科学检测得出了否定的答案。判断一幅照片的艺术质量,就是摘去老花镜也无妨。而鉴定一部相机的快门精度和调焦误差,测试一支镜头的成像质量,则属于科学范畴的事情;而严肃的科学老人是不相信感觉的。可我们道听途说的关于器材质量的结论,又大都来自摄影师的感觉。况且还有一些半瓶子醋的“器材专家”,在不断地发表真理和谬误参半的评价文章。就此,只是钱元凯先生关于机震影响成像的实验和研究,就足以使我不敢再口若悬河地以科学的角度评价摄影器材了。对于器材的评价,那些喋喋不休、神乎其神的人,往往就是半瓶子醋;就像前几天我在北京一家大器材店遇到的那位60多岁的、声称卖了一辈子相机的售货员,虽然他的评介近乎是胡说八道,可他所表现出的非凡的自信,却足以令不知究竟者五体投地。想来这几十年不知他蒙了多少人。
   更加重要的是,获得高技术质量的照片本是个系统工程。如果你还没有能力精细地控制这一系统中的每个细节,那么再好的相机也将失去意义。我还敢断言,中国有10年以上拍摄经验的人中,至少将有95%的人连构成这个系统的诸多因素都说不全。就此,许多人将“纯影派”照片的高技术质量归于大底片的原因,这是很片面的。不信你可排除大底片的因素,试试用自己的135底放一张5英寸的、“纯影派质量”的照片。不但你自己放不出,亚当斯用这张底同样放不出。原因是当你按下快门时,就败局已定了。
   总之,相机只是获得高技术质量照片的基础之一,在摄影技术系统中,其所占的比重远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那么大。而器材宣传中的商业因素,又足以让许多人找不着北。选择器材唯一的捷径,无疑是像真正的行家咨询,至于售货员及影友的话,实在是可听可不听。而获得高技术质量的照片,则还得靠自己去努力了解和把握摄影技术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就此是很难有捷径可言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