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摄影在线 首页 摄影大家 窦海军 查看内容

纯 虚

2006-4-4 11:40| 发布者:| 查看:2972| 评论:0|原作者: 窦海军

    在人类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包含着各个方面的不断突破,每一次或大或小的突破都使艺术前进一步。然而这每一次突破又都是艰难的,它要克服来自各方的阻力,人类自身观念的保守性就是其中之一。要相在艺术上有所突破,首先是艺术家自身观念的突破,而一位真正伟大的艺术家还将用这种突破去影响观众,使观众跳出原有审美观念的旧圈子,进入一个更新的世界。
    能够逼真地再现客观景物是摄影的最大特点,当摄影成为一种艺术表现的具体手段时,摄影家们也充分地利用了它的这一特点,那就是力求把被摄物拍得清清楚楚,这一点在摄影"纯影派"时表现得尤为突出,就此人们也就形成了一个观念--摄影艺术作品必要图象清晰。但后来人们发现,让照片中有一些虚的部分也另有一番味道,于是虚实结合的画面诞生了。摄影艺术伤口由纯实到虚实结合,这是人类在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次突破,它丰富了摄影艺术的表现力。
    那么纯虚的摄影伤口是否也有其独到的价值和意义呢?如果让纯虚的摄影在摄影艺术中也获得一席之地,这是否也算是一次有意义的突破呢?
    正像太极图所示,大到浩瀚的宇宙,小到一个物质分子,任何事物都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虽然只有阴阳结合才能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事物,但阴与阳也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意义。在摄影艺术作品中,纯虚的图像应算是纯阴,它理应与纯实--纯阳,虚实结合--阴阳结合的画面一样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审美意义。
    所谓纯虚的作品就是用摄影手段获得的没有实点的、非常模糊的、并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摄影作品。纯虚伤口是抽象艺术派中的一个具体品类,它的审美特征属于抽象艺术的审美范畴。人们从纯虚作品中看不出被摄物的完整形象,有时甚至连被摄物是什么都看不出,画面给人们总的视觉感受是朦胧的、梦幻般的。如果有人说纯虚摄影作品会让人不知所运河,这话有一定的道理,但正是这种朦胧感才形成了纯虚作品审美特征的基础。
    因此,如果还按照老的思路去欣赏纯虚作品将是行不通的,因为纯虚作品并不是艺术家用实实在在、清清楚楚的物象在说明什么,它不求明确地告诉欣赏者拍的是什么景物,而是让人们跨过具体物象这一媒介,使画面中那朦胧抽象的视觉因素直接与人的情感相碰击,从而掀起人们情绪的波澜,打开人们想象的天窗。
    由于去除了具体物象对于人们联想的束缚,所以纯虚作品给欣赏者留有更广阔的艺术再创造空间。作品的审美特征与音乐的审美特征很相近,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说:纯虚作品就是一首首视觉的音乐。因此,有些关于音乐的论述也基本适于纯虚的摄影作品。
19世纪英国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曾说过:"音乐唤起了我们不曾梦想过它的存在和不曾明白过它的意义的那些潜伏着的情绪。"而纯虚作品也同样更容易唤起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那些不曾被我们充分意识到和体验地的情感。
    既然能够逼真地再现客观景物是摄影艺术的主要特点,那么创作纯虚作品是否会背离这一特点呢?是的。然而我们也不必被这一"特点"所束缚,利用镜头的景深、快门时间和运动速度的不同配合等手法而获得的纯虚画面,也是其它艺术门类所不及的,这也应算是摄影艺术的一大特点。纯虚作品正是对摄影艺术特点的弃此扬彼,因此也是无可非议的。
    纯虚的表现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适于浪漫主义的创作,而不适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在雅俗共赏方面也不及纯实的作品。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事物的短处也正说明了它的长处,纯虚的手法正弥补了摄影艺术以往浪漫主义创作较为欠缺的弱点。


理论·批评及其它


    如果对于艺术理论和批语缺乏科学的认识,就很难以科学的方法作好这两项工作。其结果,很可能对艺术创作产生误导效应。什么是理论,什么是批语,它们的作用、服务对象及二者的关系等这些基本问题必须应该搞清楚的。摄影艺术理论是关于摄影艺术的哲学,或称摄影美学,它是哲学问题在摄影艺术中的具体体现。而摄影史、摄影艺术史、摄影艺术批评和关于摄影技术、技法的研究则不属于摄影艺术理论的范畴。
(1) 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服务对象[FS:PAGE]
    摄影艺术理论的意义是把关于摄影艺术的美学研究成果加以总结概括,并将之提供给摄影艺术家,为他们的创作提供营养。我们不否认理论对于创作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但这种指导却是较为间接的。理论是很难走在创作的前头的,这一点尤其应引起注意。好的理论家是不会以"先知"的姿态对创作发号施令,指手画脚的。即使理论家也可就创作的未来有所推测,但却不一定是真理,最终还要由创作实践来检验。因此,我们在重视摄影艺术理论工作的同时,也不可将理论完全凌驾于创作之上。理论家应是创作的营养师,而不应是创作的导演。
    摄影艺术理论研究是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艺术家,而不是一般层次的审美大众。要求理论文章让所有的人都喜欢,都能读个明明白白也是不妥的,就像哲学著作不能让所有的人喜欢并读懂一样。过于要求理论文章的通俗性,将导致理论研究的肤浅。
(2) 何为摄影艺术批评
文艺研究中对艺术批语也下了定义:艺术批评是指从一定的思想立场和审美观点出发,对艺术作品所作的理论上的鉴别、分析和评判;同是无愧笃艺术家、艺术运动、艺术思潮和流派等所作的研究、认识和评价。摄影艺术批评无疑是针对摄影艺术这诸多方面展开的。
   艺术批语离不开艺术鉴赏,它是鉴赏的深化和发展。因此,一个好的批评家,首先应具备艺术鉴赏家的素质。艺术批评还应建立在对于人类历史、现实生活,尤其是艺术史的深刻认识和较全面了解的基础之上;并能站在时代的前列。艺术批评既不能陈旧保守,也不应盲目地随波逐流赶时髦。批评既应有肯定,也应有深刻的否定,没有否定的批评不成为真正的批评。
(3) 批评的作用和服务对象
    摄影艺术批评的作用之一是促进摄影艺术创作的繁荣和发展;在这方面,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摄影艺术家。其作用之二是沟通艺术创作与审美大众的联系,使他们的审美趣味不断向更健康,更高的水平发展。
    艺术批评往往站在研究中的最前沿,它与艺术家、艺术创作和审美大众是短兵相接的关系。因此,与理论文章相比,摄影艺术批语文章应更具针对性、普及性、可读性和时效性。
(4) 我国摄影艺术批评的现状
    批评家不应是跟在创作屁股后面的吹鼓手。批评家应有能力,有勇气把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搬到手术台上进行剖析,并作出科学的,个性鲜明的评判。为了削弱批评的媚俗气,我们也曾端出过几位"摄影大腕"作靶子,但最终还是以轻打一下再揉上三揉而告终。很多的摄影艺术批评即使是吹捧,也是老话、空话、套话太多了。诸如"传神写照"、"功底深厚"、"意境高妙"、"天人合一"等等。艺术批评固然有着继承性,但其中跳动着的,主要应是新时代的脉搏。有些作品明明是对古诗词生搬硬套的图解,明明是属于摄影艺术童年时期的产物,却要用什么"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理想境界,民族的精魂"、"超逸旷达意境的创构"、"大巧若拙"之类的美词大加吹捧。找一些形象性较强的古诗词名句,再到大自然中摄取一些与之沾边的画面;或者先拍了照片再翻寻出与之有点联系的诗句作为标题。作为一种玩法,这本无可非意,但在理论上过分提升就有些不妥了。多年来,我们的摄影作品评选中一直把艺术摄影作品、新闻、报道作品,商业广告作品混在一起角逐金、银、铜。这差不多相当于把散文、新闻稿、说明文放在一起来评奖。
(5) 理论家、批评家与创作实践
    好的理论家、批评家不但要关注创作实践,还应对创作有一些亲身的体验。就此,一位美学家曾提倡:搞美学的人至少应从事一门艺术的创作实践。其实这并不是要求理论家、批评家们也要像艺术家那样创作出大量的优秀艺术创作而是为了避免理论和批评与为远离创作的闭门造车,纸上谈兵。[FS:PAGE]
    我不相信连一幅好作品都拍不出的人会有多么好的见解,并能不写出好的理论和批评文章。艺术理论和批评若只以间接实践为基础,就难免不讲外行话。
(6) 编辑们的水平有待提高
    摄影报刊编辑的水平如何对理论和批评的提高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好的编辑应有较高的组稿水平,组怎样的稿子,对于理论和批评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其次是,一些好稿不应因与编辑的某些观点不同而不能发表,而那些带有常识性错误的文章也不应占用宝贵的版面。我们不苛求所有的编辑都必须能写出很出色的文章,但他们起码应是有文化,有修养,有见识的文化人。
再有,编辑们也应多一点自尊和勇气,而不应过于怕得罪人。如果任何有些棱角的文章经过编辑之手都有变成了左右逢源的圆滑之作,将是件很悲哀的事。


哈斯的抽象作品及其他


    一代摄影艺术大师哈斯·厄恩斯特的拍摄题材非常广泛,从人物、花卉、风俗、体育、宗教、风光到城市街景等,没有他不涉足的,而且每种题材的作品中都不乏杰作。不过,在他作品中,还是抽象作品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他死后出版的一本具有总结意义的画册中,抽象作品竟占了1/5,同时还有一些"半抽象"作品,如果将它们去掉,这本一流的个人画册将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哈斯的创作如果没有这种强烈的抽象意识,他将很难放射出世界摄影艺术大师的光芒。
    用慢门拍摄行驶的汽车,以获得虚实对比效果的照片是很常见的。但哈斯的这幅作品(图一)却高人一筹地制造出一种"半抽象"效果,使作品显得不落俗套。哈斯没有象常见的那样用追随拍摄法使车实背景虚,而是采用固定机位拍摄,使车虚背景实,更妙的是他把一般的城市街景完全抛出画面,只取了路面上两个具有很强抽象构成感的几何图形交通樗为背景,这是使作品具有"半抽象"效果的关键。这一背景加上两辆汽车红和黄、黑和白的色彩搭配以及汽车在画面中合理的位置,使画面既新奇又漂亮。另外,这幅作品的拍摄难度还充分显示了哈斯高超的拍摄技巧。
    拍摄城市建筑题材,哈斯也同样创作出一幅具有 光怪陆离之感的"半抽象"作品(图二)。能将线条生硬的现代城市建筑拍出如梦境般的效果,这多少也反映出了哈斯诗人般浪漫的一面。我认为这幅作品是利用多少次曝光的拍摄方法完成的。
    哈斯的创作并不局限于拍摄"半抽象"作品,他的纯抽象作品同样精彩。哈斯的抽象作品大都取材于很难被人注意的平凡细微之处,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是艺术大师们共有的品质。图三取材于一块破损的漆面,却极富形式美感。图四拍摄的是冰面的局部,灰色调统治下的半封闭构成,有着典雅的忧伤倾向。
    哈斯虽是个生于和奥地利,后去了美国的外国摄影师,他的作品却很容易被中国人接受,因为他的创作很大程度地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他的抽象作品既延续了西方艺术所有的抽象美,也不乏东方艺术中抽象美的特征。
    艺术中的"抽象主义"概念虽是西方人在20世纪初首先提出的,并产生了康定斯基、蒙得里安、米罗等抽象艺术大师。但实际上抽象艺术在东方更为源远流长。本世纪50年代,当故宫博物院的一批古董在美国巡回展出时,就曾引起轰动。美国的艺术家尤其欣赏中国艺术的抽象性,纷纷赞叹:"这才是真正的抽象艺术!"面对中国的书法作品,他们认为自己苦苦追求的抽象理论差不多都荟萃其中了。"善于抽象"确实是上苍对东方艺术的恩赐,就连西方抽象艺术的鼻祖康定斯基也有着1/4的中国血统,且出生于中国境内;米罗则称自己的艺术是对东方精神的追求;大量吸收了抽象艺术营养的非抽象派画家毕加索甚至认为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在中国,其次在非洲,而欧洲没有艺术。
    哈斯同样钟爱东方文化,他最喜欢的书是《道德经》,这部玄妙高深的"老子五千言"让他终生爱不释手。道家文化对哈斯创作的影响,我们从图五中多少可以看出一些。注重有无、虚实的思辨,追求生命的浪漫和自由自在是道家的一大特点。而在道家哲学影响下的艺术则有着恬淡雅静又虚无飘渺、富于想象的特点,如同仙道手中的拂尘--静则怡然纯朴,动则飘逸若无,很是一种似不经意的经意。哈斯的这幅抽象作品(图五),将一缕如烟似云、如梦似幻的白色虚象置于暗蓝色的背景中,给人以神秘、远离人世的逍遥之感。它的非理性意味与狂草多少有着异曲同工之妙。[FS:PAGE]
    上面我们谈了哈斯和一些西方抽象艺术大师以及与东方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想通过哈斯与东方文化的关系观照出中国摄影艺术现状中的一些欠缺。西方艺术家都注意从东方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汲取营养,那我们这些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摄影家们又应如何呢?尤其是艺术摄影家们。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