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树,并最终出版一本树的画册,这是七月(李会娟)女士 2020 年开始的规划,拍摄工作完成于 2024 年。 “独特、深刻、生动”,如果是 艺术创作的原则,也可以是编辑画册的标准。面对7 万多张树的素材照片,若想使画册丰富而不散乱、传统而不迂腐、现代而不怪异、朴实而不土气……这将是我们一次有趣的审美思辨。 七月是一个学习沙龙的核心成员。自由思想、平等交流、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开掘每个人的创造力,是沙龙追求的氛围。 摄影研习方面,我们就各类摄影(动物、人物、纪实、风光、新闻、抽象、当代……)进行了世界范围、历史纵深的比较性讨论,最终在对于吕楠先生及其作品的努力研习过程中,实现了摄影认知乃至艺术认知涅槃性的进步。涉及的问题如:艺术的精神性、形式力量的把控、被摄对象的尊严、创作与理论阅读的关系、重新审视中西文化、深刻认知西方经典……这样的研习,对于七月的创作有着不小的帮助。 沙龙在研习摄影之余,还不断邀请各界学者先生来做讲座,如杜亚雄、秦晖、张千帆、雷颐、张鸣、韩钢、钱理群、唐晓渡等。多领域的知识有利于提高认知水平,也是七月摄影创作的人文基础,而且要多听各领域中国一流人物的见解。他们不但容易说真话、认知深刻,同时这些人的精神气质、做事为人,也具有榜样的作用,有利于我们“人艺双修”。 艺术创作的素材基本囊括世间之所有,艺术的形式五花八门、不断发展,但艺术终归是“人的艺术”。这是我们对于艺术的基本理解,也是七月拍树的原则之一。 艺术可以有形式、内容之分。内容可概括为情感与思想。艺术品大都要有情与思的内涵,高级阶段的艺术,表达的是人类的高贵情感及高端的思想观点。这里的“高贵”与欢快华丽没有必然的联系,高贵的情感中大比例包含着悲剧性的情感——忧伤、愤懑、孤独、狂傲、颓废、抗争…… “高端的思想观点”与各种强势集团推崇的思维方式及观念无关,并常常是反主流、反世俗的。七月拍树,无疑是这样考虑的,这使她作品的内容丰厚了起来,也根本性地保证了画册的质量。 所谓的“笔墨当随时代”,既表现于作品的形式,也表现于作品的内容。 形式方面,主要表现于形式的时代性创新。例如,梵高的画若用欧洲古典艺术的形式抒情达理,就不成为梵高了。 内容(情思)方面,人类情感有着很强的稳定性、共同性——喜怒哀乐思恐忧……古今中外变化不大。情感表达的时代性,主要体现于情感事件的时代性。例如,唐朝人是不会因为股票套牢而忧伤的。相比而言,思想观点的变化要大一些。它的时代性在于,思想观点要与时代的问题发生密切的关系。例如,古代作品中,不会有关于现代政治的思考,更不会有对于化学污染的思考及观点。 七月的树,在形式上没有追求标新立异的花哨,内容方面则包含着关于生命、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的情感与思考。这些情思有着鲜明的当代性,也包含着古典的恒久性。 在人类的心目中,树,既是自然的存在,是受造物,也是社会的树、人文的树……自然性与人文性这两个基本属性,决定了艺术品中的树既有自然之美,又有人文之美。 只注重人文之美而欠缺自然之美,艺术家容易成为社会动物,继而容易狭隘、拘谨、无趣,生命的境界很难超越理性、时空的局限。只注重自然之美而不顾人文之美,艺术家容易成为餐风饮露的虚幻主义者,难免虚狂、矫情、肤浅,生命的境界不易脚踏大地,星空也望不高远。于是,贝多芬有《命运》,也有《田园》;杜甫有《春望》,也有《春夜喜雨》。 然而自然美与人文美又是不能绝然分离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于是,一件艺术品中,常常包含着自然美与人文美,只是侧重不同而已。雾霭中的树首先反映了大自然之美,也饱含诗意,是可以人化的;枯树断木的自然之美,更加容易过渡到人文之美。艺术品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的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是很正常的,能否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艺术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七月拍摄树、我们编辑《树》的一个重要挑战。 摄影师出一本画册,有的人功利目的很重,有的人功利目的很轻。七月属于后者,她只是要向朋友,捎带向社会说说话。艺术家为什么要向他者说话呢?自己默默地消费艺术、享受艺术不行吗?当然可以,就像一个人可以一辈子吃独食,喝闷酒,不请客,不聚餐。这是隐士的风范,然而古今中外又有几个纯粹的隐士呢? 如果人的灵魂不死,肉体死亡后,灵魂的最好居所之一,便是他的艺术作品。不传播的艺术作品,寄居其中的作者的灵魂,难免孤独寂寞,就此,贝多芬的灵魂孤寂吗?甚至可以推理、想象——贝多芬真的死了吗?七月不好与贝多芬相比,但这本《树》,起码能使她的灵魂与她的几代后人相伴,若进了一些图书馆,其灵魂的社会性会更加广泛、持久。 就七月的履历,与摄影及艺术结缘,是她人生的一大幸事,是上苍的恩赐,促使了她多方面改变。成年人尤其难以改变自己,艺术可能是仅次于宗教的一个力量、一个途径,它能够改变人的性情,使人的灵魂有所升华。 据说树也有感知及语言,伐木工进入森林,能够测出树木发出“惊恐的波”。 这是一个未被充分证实的说法。以我的宇宙观、哲学观,我质疑但不否定。七月与树这些年来的对话,树给了她什么好处,她又给了树什么好处,大概是很难说清楚的。但是他们之间相互给予的,很可能不是坏的东西,因为他们之间是关注、理解、交流的关系,是和谐的爱的关系。阅读这本画册,有心人也会间接参与到这种关系中来。 《树》不但让七月的朋友更深刻地认识她,还有利于读者认识人,认识树,认知自己,最终改善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倘若真的静下心来反复阅读一本品质不错的画册,便会体验到一种独特的心灵享受。这种享受有着多种快感,只可体会,难以言传。 七月静悄悄地将《树》献给世界,不管人们喜欢不喜欢它,只要她喜欢这样做就好,只要她心安理得就好。 一个非职业摄影师出版一本画册,不算一件很小的事情,而人生中像点儿样子的事情,很可能多有天意在后。而天意作用于人的方式,大概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给人相应的欲望。天意越重,欲望越强。七月拍摄、出版这本画册,乃是一个生命个体自由追求的从欲而为。 窦海军 2024-10-6 部分作品欣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