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艺术家胡介鸣在2008年作品《儿子》前拍摄的摇篮中的孙子 前日,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推出迁址威海路新馆后的第二场展览,把镜头聚焦百年上海的摄影历史。这场名为“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策展,汇集了35位长期生活于上海的摄影师与艺术家的268件作品以及其它相关80余件/组资料、展品,开创性地提出了“上海:摄影之都”这一个学术理念。 图说:策展人、艺术家顾铮致辞 摄影术的传入与上海开埠几乎同步,在关注、影写上海崛起与发展的过程中,摄影从未缺席,为生生不息的上海提供了无尽素材,可以说,摄影和上海互相成全。本次展览以上世纪初就活跃于上海的丁悚、陶冷月、金石声等艺术家的作品为起点,呈现了上海与“摄影”跨越百年的变迁与发展。开场即先驱者丁悚1918年的老照片《上海美专学生龙华户外写生活动》,这是上海美专校史乃至中国现代美术史的重要文献。作为近现代上海视觉文化的早期重要推动者,丁悚将摄影视为“美的姿式,美的装饰,美的背景”三合一的艺术形式,其摄影作品既包含对日常生活的纪录,也有开拓性的实验。金石声摄于1933年《同济大学学生跳水》画面中,学生们身着泳装体格健美,定格了他们从跳台上争相跃入池中的竞赛场景。金的作品以画意摄影和现代主义风格著称。作为摄影师兼城市规划专家,他参与过上海城市规划中的重大项目设计,关切民生、聚焦上海的变化发展,为从上世纪30至90年代的上海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他也善于从日常事物中捕捉精彩瞬间,琢磨光影,赋予平凡的事物以生命力。 图说:展厅 图说:展厅 图说:展厅采集了苏州河黄浦江的流水声为影像配上动态声 当时间来到上世纪90年代,上海的改革开放以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格局迅疾展开。东方明珠、南浦大桥、证券市场、大众娱乐潮流……无数新事物的涌现使得上海城市面目发生骤变。作为见证历史变迁和**民生的见证者,原新民晚报首席记者雍和与著名摄影师许海峰长期游走于中,以对自身生存环境剧变的本能反应和深刻体察,从开阔的视角以及对生活细部的敏锐,刻录了新旧交替、充满变化的城市景观。雍和作品摄于证券交易所蓬勃、躁动的**表情,让人穿越回“繁花年代”。他真切直白的摄影语言,为蒸蒸日上、奔腾涌动的热流留痕。 图说:展厅还原出地铁1号线车厢经过人民广场站的情景 上海的街头成为摄影师们的竞技舞台,那里是市井生活和人生百态当之无愧的上演地点,有着鲜活的魅力。历经时间洗礼,摄影让今天的观众能够触搭到每一个时代的温热脉搏,从而长生感慨。展览方用采集的声音附上照片,回放当年街头的同期声,为影像叙事注入动态的声音维度。展厅还用置景还原出地铁一号线人民广场的车厢场景,它与美术馆所在地理位置呼应,利用场景设计、将地铁车厢作为视觉框架,从“车厢里”凝望窗外的城市形貌。艺术家马良的移动照相馆为观众提供了亲身参与肖像摄影拍摄的机会,观众可以在艺术家营造的场景中打卡,带走一份个人专属的独特艺术记忆。 图说:摄影先驱金石声《同济大学学生跳水》,1933年 让人感动的开幕现场,摄影家胡介鸣带着儿子和摇篮中的孙子来到现场。2008年,他带儿子爬上外滩3号的穹顶眺望远方,用黑白胶片拍下了《儿子》,时年上海正在如火如荼地筹备2010上海世博会开启,延安东路亚洲第一湾刚刚拆除。2024年他把酣睡中的孙子推到《儿子》前,再一次按下快门。 图说:陆元敏,苏州河系列,1990年代 图说:杨福东《国际饭店No.9》,2010年 展览“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为公众提供了一个窥见上海百余年变迁与发展历史的契机,更呈现了摄影在这一时期的演变与突破。展览以线性结构为主轴,以“光影前驱”“纪实立场”“多元表现”与“特别呈现”等四个板块,向观众展示了1个多世纪以来通过摄影被观看与呈现的上海。谈到展名“上海:摄影之都”的由来,展览策展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表示,这些以丰沛的作品体量为保证、以独特的观看取径与风格为特色的艺术家们,以不断变化的摄影方式凝视记录上海的万千变化,也被不断变化的上海所激发。他们不断创造承载上海历史文化信息与密码的都市影像,使之汇入上海都市文化的洪流,成为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就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上海,是摄影之都。 本次展览是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继开馆大展“上海美术电影的时代记忆与当代回响”之后,再次以百年上海为主题、展现城市精神的一部视觉编年史。展览展出至明年5月5日,老人学生等人群享受门票特惠半价。 新民晚报记者 乐梦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