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初就活跃于上海摄影界的丁悚、郎静山、陶冷月、金石声等,到改革开放后,拍摄上海城市发展、变迁的摄影师陆元敏、雍和、朱浩等的作品,12月24日起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举办的特展“上海:摄影之都 1910年代-2020年代”以一个大的视角呈现了“上海”与“摄影”跨越百年的历史变迁与发展。 这一展览也是民生美术馆迁址新馆后的第二个特展,呈现了35位长期生活于上海的摄影师与艺术家的268件作品,以及相关文献资料80余件/组。 “上海作为不断生长的超级大都市,无时无刻不在孕育摄影,滋养摄影,并不断生成且时时刷新摄影观念。”策展人、复旦大学教授顾铮在展览现场对澎湃新闻说,“生活工作在上海的摄影家艺术家已经为上海的发展和变迁做了大量的工作。这次展览也是一次梳理和讨论:在观看上海的历史变迁过程中,观众可以看到摄影作为一种表现样式,经历了什么样的变化和发展,又是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艺术样式的。” 摄影术的传入与上海的开埠几乎同步,在关注、影写上海崛起与发展的过程中,摄影从未缺席。变动不居的上海为摄影提供无尽素材,摄影为上海的成长不弃涓滴,尽数记录。“摄影与上海互相成全。”顾铮说。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上海:光影前驱 进入展厅,观众首先能看到的是“光影前驱”板块,从现代美术家丁悚拍摄于1918年的上海美专师生户外写生的照片为起点,展现了丁悚、但杜宇、金石声、陶冷月、郎静山、庄学本、沙飞等七位在民国时期活跃于摄影及艺术领域里的摄影家和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现场 其中,丁悚是民国时期上海视觉文化的重要推动者,他将摄影视为一种将“美的姿式,美的装饰,美的背景”三者合而为一的艺术形式,其摄影作品既包含对日常生活的纪录,也有开拓性的“美术摄影”作品。展柜中,观众可见两张照片《上海美专学生龙华户外写生活动》,这两张照片是上海美专校史乃至中国现代美术史、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的重要的视觉文献。《美术》作为印刷考究、内容充实的专门刊物,受到一直关心现代美术发展的鲁迅先生关注,称其为“美术的萌芽”。 丁悚,上海美专学生龙华户外写生活动,1918年 另一位与当时美术最相关的摄影师是郎静山,他是中国现代摄影史上的重要人物,也是中国最早的摄影记者之一。他早早走上摄影之路,积极参与上海摄影社团活动,在各种刊物发表大量摄影作品并在国际摄影比赛中多次获奖。他在松江女中开设摄影课程,开创了中国摄影教育先河。 郎静山对中国书画造诣极深,其所开拓的以摄影表达国画意境的创作方式,建立了中体西用的独有风格。在展柜里,呈现的是其代表作《临流独坐》,这是他与绘画大家吴湖帆相约外出写生,在天台山拍摄的石梁飞瀑作品,而吴湖帆也根据此摄影作品作画并收入其画册中。 展览现场,郎静山摄影作品《临流独坐》 展览现场,吴湖帆临《临流独坐》 摄影师金石声,他亦是20世纪的城市规划专家,参与过上海城市规划中的重大项目设计。他关切民生、聚焦上海的变化发展,从上世纪30至90年代的上海留下了诸多珍贵的历史影像和视觉档案。此外,画家、摄影师陶冷月则将镜头对准了江南的水乡风光,而庄学本则行走数万公里,拍摄了少数民族同胞照片,留下了珍贵的视觉档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