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周南 文梅 济宁报道 “在年轻一代,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的眼中,一个残障融合的世界意味着什么?无论他们自身是否残障。”这是联合国儿基会驻华办事处儿童保护处高级项目官员李瑞提出的问题。 3月2日,在山东省济宁市博物馆内,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主办,济宁市残联和济宁市文化和旅游局承办的“融合无障爱 携手向未来”残障融合主题儿童青少年摄影作品巡展——济宁站开幕。 孩子们眼中残障融合的世界随之打开,李瑞的问题也有了答案。 看见孩子们眼中的世界 14岁的王一山(化名)是个听障孩子,来自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学校组织观展,他偶尔跟同学玩闹,更多的时候则站立在不同的作品前盯着看。 “你最喜欢哪幅作品?” 王一山想了想,给《华夏时报》记者指了一幅作品——《无障碍卫生间》。再问他为什么喜欢,他一边笑一边打手语:“只是单纯的喜欢。”而后又转身投入到下一幅作品中去了。 王一山(化名)正在欣赏作品《无障碍卫生间》 王一山喜欢的这张照片于2022年摄于澳门。澳门科技大学**服务队举办了轮椅体验活动,照片中的参与者正费力地尝试打开所谓的“无障碍卫生间”——实际上却障碍重重。卫生间的门很厚重,坐在轮椅上的同学难以凭一己之力打开;厕所拐角面积不够大,轮椅掉头时处处碰壁;洗手池水龙头不够长,轮椅使用者需要努力伸手才能够得着……照片介绍中指出:“这些体验反映出当今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者缺乏站在使用者的角度去设计真正通用无障碍的生活设施。” 对于“残障融合”,王一山未必完全理解。而对于更多人来说,提到这个词,大家通常会想到方便轮椅出入的无障碍设施、电视新闻节目中的手语翻译、残奥会、《联合国残疾**利公约》等国际条约……李瑞表示:“这些对于构建融合、共享的**环境至关重要。但是,我们平时又有多少机会,能够放缓步伐,认真倾听身边的朋友特别是孩子们,讲述他们对残障融合的理解和感受呢?” 事实上,正是以此为出发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举办了“融合向未来”摄影比赛,旨在让更多的儿童青少年通过摄影作品表达他们对“残障融合”理念的见解和观点。 2022年3月到4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共收到来自26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以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近600名儿童与青年提交的约1300幅摄影作品。其中,有超过30%的参与者是残障儿童或青年。基金会组建了评选委员会,由地方和国际组织中残障融合的积极倡导者、儿童权利专家和媒体人士组成,并对所有提交的参赛作品进行了评选,最终精选了60幅摄影作品展出。 “在参与展览策划的过程中,我多次认真欣赏了这些优秀的作品,从而深深地被年轻朋友们的创作所打动。这些作品背后的故事也让我深受启发。我们所有人,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要确保每一名儿童,无论是女孩还是男孩,无论他们残障与否,都能够生活在无障碍的、融合的环境中,得以平等地、充分地参与**生活,并享有同样的机会来实现自己的潜能。”李瑞说。 残障融合,共享一片蓝天 用镜头记录心迹,用色彩展现未来。 对于本次残障融合主题儿童青少年摄影作品巡展,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副秘书长杨聪指出,活动充分展示了孩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同时,巡展为广大儿童青少年提供一个全面展示自我的平台,让更多孩子们了解摄影、学会摄影、爱上摄影,推动广大儿童青少年摄影艺术融合发展。 而在更深的层面,摄影展紧扣主题,以中国残障群体平等共享、融合发展为生活场景,传递环境无障碍、交流无障碍、心灵无障碍构筑起的幸福家园和未来愿景,向公众展示儿童和青年眼中残障融合的图景,传达残障平等理念。 “残障融合”是全人类共同追求的人人平等的理想,是世界大同、美美与共的探求,是共同追寻的目标和方向。杨聪认为,感化心灵,共向美好,活动有助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向国际**推广中国相关项目经验和研究成果,展示中国**保障形象。 关心关爱残疾人,积极推进残障融合、共建共享,是**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 随着巡展在济宁正式启幕,济宁市政府副市长刘东波也表示,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下一步,济宁将聚焦全国一流文化名市建设,把残障融合理念贯穿到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着力推动机制健全、政策完善和无障碍环境建设,积极消除隔阂与障碍,全力帮助残障儿童更好融入**,使他们以乐观态度面对生活,让残疾人与普通人彼此情感互通,推动形成更加包容的**环境,让每个人充分共享发展的成果,共享一片蓝天。 据悉,本次展览提供无障碍观展服务,主办方为每一幅摄影作品都制作了口述影像讲解,可扫描展品上的二维码收听对作品画面的详细的语音描述,助力视力障碍、认知障碍等所有需要的观展者更充分、便捷地了解展品。摄影展于济宁市博物馆二楼临展厅展出,展览时间将持续至3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