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摄影记实的非凡意义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的那天起,人类文化艺术和科学探索就开始围绕如何使人类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和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展开。摄影术的诞生正是人类探寻文明过程中的积极成果。记实摄影不论是新闻摄影还是社会生活记实都必须尊重历史事件和生活原貌,通过艺术手段予以记录和传播。图片本身必须遵循事物原貌的本质特点不被歪曲。而艺术摄影则在于满足人类审美需要,通过摄影手段刻意美化或加工,制作出适合审美情趣的画面来满足人对美的追求。 图片和文物是历史的记录和见证。人类历史上拥有很多美好的传说,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图片和实物证据,其传说的可靠性始终是人们试图通过各种考古科学方法考证的原因所在。 人类的很多基础科学研究始终围绕人类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课题展开,并为此付出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探索,尽管关于人类起源和进化的推断有很多,但是严格意义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无误的答案。不论是西方的上帝还是东方的神创造了人类的传说有多么美好和动人,但是都缺乏足够的证据说明人类诞生的过程,单就这些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或图腾来看,人类的肢体结构似乎与被认为是创造我们人类的祖先的古代类人猿有着某些差异(人生来会游泳、而猿类不会游泳),这些差异可以使人多出更多切合实际或背离客观的种种猜测,譬如人类或许是那个时代因为必然或偶然的灾难性因素,这种灾难或许出自地球环境突变、或许属于不同动物物种的结合,而这些母体或父体物种甚至已经因为环境变化而灭绝,一个新的动物物种正好适应了突变的地球环境,这些物种可能在同样的进化过程中不断演进成为我们今天的人类。这种猜想虽然离奇,但是正是由于缺乏证据,使我们很难相信哪种推断更加合理和可信。假如摄影术真的在那个时代存在,照片可以说明一切。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今天所从事的摄影记事过程正是为后人留下回眸历史的见证。正是这样,记实摄影的意义以及拍摄手段都应该遵循历史的原貌。我们如果从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出发就会体会到摄影的神圣使命。
6,摄影创作的特点 摄影正如他的名称一样更多取决于环境主体,通过镜头成像才能形成画面。各种美丽的景观或现象的发生有着自身的发展变化规律。把握它出现的机遇很关键,也因此更加强调摄影创作建立在对科学知识的深入了解上。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人为创造完美艺术画面提供了可能,但是必须与记实摄影区别开来。 数字加工技术不能取代传统创作手段。照片的创作需要以客观存在的物体或景象为拍摄对象,以光学成像的方式予以记录,这是与绘画等美术创作过程的主要区别。不能完全靠科技手段借助计算机进行图片的加工和拼接来生产照片,照片拍摄过程需要很多的客观条件,客观条件很难出现十全十美的自然现象,即使出现了未必刚好有相机同时出现在现场,照片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这些缺陷是现实存在的,是不能单靠技术手段完善的,也是人们之所以不辞辛苦孜孜以求而为了获得更加完美效果的动力一直永恒的关键所在。而绘画则可以任意修饰、添加或取消某些有利于或不利于构图美学的东西,但是摄影不同之处就在于摄影的写真性,正因如此,国外很多称摄影为写真。假如照片完全通过计算机和摄影图片图库,经过照片处理软件的加工处理,可以把任何想象中的画面完美地呈现出来,摄影过程大大简化,摄影投资成本和体力消耗也可以最小化,那么艰苦的摄影创作过程的意义被忽视,很多可以轻易获得某些收益(譬如拿奖和挣稿费)的行为得到认可,必然对于踏踏实实从事摄影艺术探索的热情给予消极的影响,甚至摄影本身的价值被弱化,社会对摄影创作的认同感减弱,很多喜欢这种平面视觉艺术的人不屑投身到摄影事业而转向绘画等艺术行当。对摄影的繁荣和新人辈出也是不利的因素。 摄影更加直观,人们已经可以通过镜头寻找中国历史艺术表现方法的时候,摄影的中国特色中庸美也就形成了。在摄影教育还不能同音乐、绘画一样从小学教育开始普及的今天,普及视觉艺术时加上摄影一课或许也是个福音。
7,从美国的发达看到了什么 摄影艺术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我们的摄影创作还应该正视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矛盾,首先,中国作为历史文明古国,长期以来的历史观念熏陶造就中国人今天的历史优越感。但是,中国人不要忘了我们今天与世界水平之间巨大的差距,这个差距既有经济的、技术的、文化的、传统的,还有对待文化传统的正确认知的,甚至思想深处寻求开放与现实的固步自封的某些东西。比我国文明史甚至更悠久的罗马和印度、埃及都没有站在今天世界的前沿。中国由于落后遭受近百年外强凌辱后对渴望祖国繁荣表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过分激进搞不好就会变成民族沙龙主义。所以,需要深思反省的地方比起优越感的方面更多也更加现实和理性。这也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必须具备的特质。美国没有值得颂扬和炫耀的悠久历史,杂居的种族和民族,陶冶出一种彼此的接纳和融合,而不是相互排斥。在这种多种族的杂居、协作和沟通交流中,尽管发生过不少冲突;毕竟,最终人们各自习惯了对方自己既保持传统又彼此学习借鉴的风尚,正是这种特有的风尚促使美国能够把世界各国各种优秀文化都引入本国并应用在自己国家的经济文化建设上来。没有了文化优劣的争执,就产生了文化的交融,开放式的融合逐渐使美国很快发展成为世界头号的超级经济强国,也繁荣了美国的文化艺术天地。
8,对中国近年摄影现象的冷思考 今天的摄影已经不再是它的发现者最初的简单目的。PHOTO-GRAPHY是两个词的结合,是用光线绘画的意思,也是最初目的。但是今天人们除了用它记录以外,更引申到一种通过光学成像过程进行艺术创作,已经上升为一种艺术,一种简单快速而又高雅的艺术形式。西方却始终把PHOTO—GRAPHY的原意作为它最重要的记录工具而不是艺术手段,西方摄影的社会记录意义是首要的第一位的,如美国的时代周刊和国家地理以及法国的路透社非常强调社会记录性,同时他们的照片又是非常好的艺术品。摄影艺术和艺术摄影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摄影艺术更强调其技术性,艺术摄影更强调其艺术性。谁是前提的问题。 中国新闻摄影的历史更多地是属于摆布下的摄影历史,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令人猜疑,所以中国新闻摄影大家的大作能够在国际新闻摄影比赛中得到认可的少,中国的艺术摄影更多地是程式化的艺术,中国现代艺术摄影更多地是全身缠上乱草破布和没有伤口却浑身上下缠满绷带的扭曲着的人物造型。我不懂什么艺术,也没有多少艺术鉴赏力,总之就是看不懂。 近几年太多关于西部的照片和人体照片在众多摄影赛事中频频获奖从一个层面证明中国西部蕴藏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广大摄影人提供了非常广阔的创作空间,逐渐成为摄影人向往的地方。摄影人积极的创作与宣传西部更是令人振奋,加之西部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令人向往,自然关于西部的摄影作品更容易得到认可,这里边就不乏有个别走西口的一轰而上的赶时髦凑热闹行为甚至并非纯粹追求艺术的投机行为。由于中国多年的闭关锁国,人们长期的压抑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西方文明的不断进入,中国长期不敢触及的人体摄影创作开始解禁,这本身体现出社会的进步。然而,我国在关于人体美学的探索领域还是与以身体美为风尚的欧洲在欣赏角度方面有着更多差异。很多涉及人体的摄影作品还谈不上真正的人体艺术,而更多地像是性开放的产物,这样的作品在西方社会也不是都能登上大雅之堂的。或许是出自长期压抑的爆发,或许是对于开放自由的渴望,而评委的偏好或许又助长了上边提及的这几种风气的盛行,这里边需要说明的是名山大川美丽景观全国范围和世界各地不胜枚举,提到西部和人体摄影话题仅仅是举的一个例子,我是非常赞同和支持前往美丽的中国西部和其他地区以及对最为神圣的人类身体自身进行广泛的摄影创作活动的。只是想说摄影创作应该坚持白花齐放的方针,在重视唯美题材挖掘的同时也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的创作理念,关注所有自己所处环境周围与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各种题材,关注普通人的生活现状和悲欢离合的各种故事,关注那些我们希望经常看到更需要大力弘扬的和我们不希望看到而又必须予以揭露斥责的以及引起人们高度重视的人和事,这种坚持以人为本的创作原则,用照片带给人的冲击力最终推动社会进步,意义可能更加深远。
9,摄影所具有的真正历史意义 我们今天最为关心的是中国的摄影是什么样子?又是为什么这样?思考与反思?未来又如何?都为了什么?有一点可以证实:所有人类艺术在满足身心需要之余,最为关心的是什么?这是人类终极关怀问题,其实也就是社会责任问题!历史上的大型古代建筑和艺术精品出自帝王,帝王关心什么?基业千秋万代,靠什么?国富民强,人民安居乐业;只有这样,帝王才能基业世代相传,这就是一种他自己的终极关怀,也是他的社会责任!那些经典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积极的象征。今天我们温饱之后才能有可能去从事喜欢的摄影创作,最终我们的追求从寻找技术方法到画面完美到寻找关心主题,走来走去,最后又回到终极关怀。不自然就到了社会责任了。这时摄影家的社会意义就产生了,不论是追求完美、保护环境、拯救文化遗产、维护和平等等。 饥饿想吃饭,天寒想穿衣,饱暖之后思淫欲,是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也是最强烈的欲望。在满足生理需求之后,人类转向心理需求。追求社会认同,希望创造人生最大的价值,探索自己能力的极限,实现自己价值的极限,这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在全民族素质大大提高和各种相机得到普及的今天,更多得到专业艺术美学熏陶、拥有完整的正常人格、具有自由创作激情和更高审美价值趋向的各种风格独特的优秀摄影家会脱颖而出,丰富人类艺术生活,展示新的开放的中国的艺术魅力,这种欣欣向荣的艺术氛围也正是我们共同期盼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好学术氛围和艺术创作空间将会引领摄影艺术走向新的辉煌。 坚持摄影能动性从一定程度上能推动社会文明的发展,向着推进人类和平、共同文明、共同发展、共同幸福的主题进行更加广泛深入的题材挖掘。在推进人类文明进程中,用我们震慑人心的作品感动人类、启发人们(震撼人心的摄影作品造就美国越南战争的结束可是不争的历史事实),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审美需求和愉悦的同时,也不断改变人们的生活和思维,使人类朝向更加文明的明天迈进,才是我们摄影人最为崇高的理想,也是永恒的创作主题。
在《A WORLD HISTORY OF PHOTOGRAPHY》一书的亚洲篇如此描述中国摄影: Photography in China duringthe 20tth century has contrasted with developments elsewhere. Forsome 80years,camerawork there has been valued almost entirely in terms of itscontributions to the political struggles that have consumed the nation.Isolation from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s well as China’srelative underdevelopment, has deprived photographers of access to the richcreative ideas of modernism and the tradition of Western social documentation.In the wake of the revolutionary ferment during the first decade of thiscentury, Chinese picture-news journals emerged to promote photo-reportage as ameans to document the facts of life while emphasizing the country’s politicaland economic advances. Following the outbreak of the war with Japan in 1937,photoreportage on the Communistside was limited by the lack of materials. In an effort to gain adherents totheir cause, the Communists devoted their scarce resources almost exclusivelyto the Eighth Route Army in the remote areas of northwestern China. 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the People’s Republic in 1949,the appearance of picture magazines such as Chinapictorial and China Reconstructs increased the demand forphotojournalistic images, but the images became less factual and more franklypropagandistic, a role they continued to play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Remaining somewhat proscribed until the 1980’s,photographers continued toportray industrial workers, peasants, and picturesque fashion. Thoughtechnically proficient, their images seldom probed beyond superficialappearances or investigated problematic aspects of life in China. Given the extent of China’spolitical and social turmoil throughout this century, it is hardly surprisingthat photography as artistic expression did not receive the same support asphoto-reportage. Books of scenic views emphasizing the beauty of countrysidewere published in Shanghai in the early part of the century, and in the 1930sthe Pictorialist style attracted a small following of amateurs andprofessionals who sent works to the international salons and competitions. In the past fifteen or soyears, this situation has changed dramatically as photography has became almosta passion among the Chinese. The number of individuals involved in photographicsocieties has increased from 100 before 1980, to more than 30,000 now. Thepractice of the medium has become diversified, with individuals not onlyworking for government agencies but also freelancing by selling their work forpublication and taking pictures as personal expression. These changes have beentriggered by increased contacts with, and greater acceptance of, American andEuropean ideas and individuals, as well as by easier access to materials nowthat foreign manufacturers have established factories in China producingphotographic equipment and film. In addition, for the first time, officials in charg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admitthat differing concepts of photography exist, freeing individuals to choosetheir own directions.。
臭哈苏于2004年7月30日
臭哈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为第七届中国摄影理论研讨会和首届中国国际摄影理论高级论坛撰写过文章。先后为《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摄影之友》、《照相机》、《感光材料》等摄影期刊撰写摄影专栏文章几十万字。 喜欢臭哈苏的朋友,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选择识别二维码后加关注,你将会第一时间获得臭哈苏此后发布的所有精彩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