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摄影在线 首页 摄影大家 高宝昌 查看内容

21世纪中国摄影面面观

2019-5-27 15:08| 发布者:zhcvl| 查看:3405| 评论:0|原作者: 臭哈苏|来自: 臭哈苏

摘要:摄影是社会实用性的产物 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古代思想家、科学家墨子(公元前478-392年)与他的学生在黑 暗的房子里就发现了真空成像的光线直线传播的自然规律,在《墨经》里对光学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这 ...
摄影是社会实用性的产物

      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古代思想家、科学家墨子(公元前478-392年)与他的学生在黑

      暗的房子里就发现了真空成像的光线直线传播的自然规律,在《墨经》里对光学现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阐述。这是有史以来最早关于光学成像现象的记录。

      绘画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诞生而诞生,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当人类文明走到公元15世纪时,在欧洲土地上,早在公元前4世纪中国就发现的真空成像原理才彻底派生用场。在一个密不透光的房子或者箱子里,通过在箱子壁上凿孔,让箱外人物或者景物通过小孔的光束在里面另外一个与箱壁平行或者倾斜的画纸平面上构成倒影,画家按照倒影进行描绘。这在当时属于绘画技术的一场革命。

      英国大科学家牛顿(公元1642-1727)创立的近代物理光学奠定了摄影镜头的物理光学基础并极大地促进了摄影光学的发展(通过三棱镜获得赤橙黄绿蓝青紫七色光并发现了色散现象,解决了发光体学说)。

      人类社会很多发明成果看起来是偶然的和突发的,如同原子弹的爆炸在瞬间就完成了,但是在此之前不为人知的科学原因的所有探索或许已经酝酿了几百年甚至更长才能实现。摄影需要三个必需的物质条件:暗箱、镜头与感光材料。

      CAMERA本身最早含义是暗箱。到了公元十八世纪,这种使用精雕细啄的木头暗箱的绘画生意在欧洲已经流行,绘画内容主要有人物肖像、静物、风景、室内摆设等。

      早在1725年的德国纽伦堡阿而道夫大学的舒尔茨HeinrichSchulze (公元1687-1744)就已经发现银盐的感光特性,被誉为摄影感光化学的创始人。1819年海色尔(John Herschel 1729-1871)发明的大苏打定影法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光学镜头在摄影术正式发表以前就已经进行了漫长的探索。1704年 牛顿首先论及干涉色的现象、1757年道龙发明消色差透镜、1812年沃拉斯顿多片凹凸透镜、1829年谢瓦利埃双片透镜摄影镜头问世等各项发明成果为1839年的达盖儿摄影术公布奠定了基础。

      其实原始摄影在1839年以前已经在地球上发展了几百年。1839年在摄影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法国的达盖儿把“银盐照相术”通过政府认可并获得专利的方式记入史册。摄影术的正式发表极大地促进了摄影术的发展和应用,通过专利的实施也为达盖儿创造了市场和收益;为摄影器材技术革命和摄影的普及推广与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谁也没有想到摄影术发明的起因和主要目的曾经仅是为了简化绘画的复杂劳动,是由古老的绘画匣子逐渐转变而来的。摄影的最初目的是为了拍摄人像与景物,为了产生一张被摄对象精确的“画像”而不是把被摄对象当作摄影素材来体现摄影师的表现力。由此可见摄影是实实在在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一项创造。

      历史总是不断发展的,从摄影术正式发表以来摄影的记录功能越来越重要。在摄影术基础上发明的拍摄动态影像的“电影”和“电视”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渐问世。这些都属于摄影术,属于摄影术不同的应用领域和不同分支。照相之所以叫做摄影术,是因为摄影最早照相的功能而来,自然应该继承摄影的名称,而我国把后来发展起来的以胶片记录活动影像的器材称为电影机、利用磁带记录活动影像的照相机叫做摄像机,在国外则都叫做CAMERA,只是根据作用不同前边加上了不同的定语予以区别。

      摄影术自从诞生直到20世纪20年代以前近百年的历史中,照相机还是比较简单而笨拙的手工加工的木头箱子,是美国柯达、德国林哈夫、莱卡与禄莱拉开了摄影机械化、金属化现代工业时代,1900年柯达就推出了使用120胶卷的布朗尼照相机、林哈夫于1910年推出了折叠式大画幅照相机,德国莱卡在1913年发表了第一台使用35毫米胶片的原形机,直到1924-1925年之交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使用35毫米胶卷的莱卡I型照相机才问世,同样早在19世纪就已经大量使用木头加工的双镜头叶片照相机,而1928年具有历史奠基意义的使用60毫米宽胶片可以拍摄多张照片的禄莱照相机也终于问世,正是它们的问世促进了摄影全面发展,也促进了摄影器材产业革命,摄影器材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进入金属机械化加工时代。摄影器材始终在满足摄影人追求摄影作品完美和最大便利化出发来开发照相机和影像材料的。在满足摄影人实用性需求的同时也在不断地为摄影器材企业带来丰厚利润。这又是摄影术的实用性的充分体现吧。

      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人类带来的史无前例的全球性灾难。那些远离战场期盼和平的人们渴望了解战争,而照相机作为最直接的记录工具被战争记录采访所广泛利用。这无疑在历史上第一次最大程度地强化了摄影的新闻记录和还原历史真相的功效。从此摄影的新闻记录功能一直延续下来,这也是摄影实用性的充分体现。

      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忽视和否定艺术摄影的价值和意义。艺术摄影在陶冶性情和给人类带来美学享受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生活和推动摄影产业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在提高人类审美素质和艺术需求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活跃了业余生活,提高了全民艺术鉴赏力程度。对于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增进人与人之间交流以及文化传播都是具有积极的贡献。摄影师以敏锐眼光发现自然奥妙并用照相机表现自然美景的方式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认可与采纳。这时的摄影才在最大程度上能够被披上艺术的华表外衣。

      其实我们认真归纳以后不难发现摄影的功能不外乎两个:一个是为了记录而拍摄,一个是为了取悦而拍摄。

      那么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把摄影划分为为了记录为目的而拍摄的纪实摄影,新闻摄影则包含其中。另一个为了取悦,也就是为了欣赏为目的的艺术摄影,如人物肖像摄影、风光摄影、花卉静物甚至生态摄影以及在审美过程传达某种商业目的的广告摄影都属于满足审美愉悦目的的艺术摄影。

      不论如何把摄影分类,摄影的社会实用性价值极其明显。由此也可以看出摄影依然属于社会实用主义的产物。

我国摄影创作面面观

      1844年清代科学家邹伯奇制造了中国第一架照相机,这是中国摄影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一页,与此同时伴随着鸦片战争爆发不得不开放国门以后,西方的照相机传入中国。160年过后,摄影在中国已经得到普及并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照相机消费国。

      正如摄影的社会普及性与广泛参与性。目前很多具有最高摄影水准的在摄影界辉煌的人士是业余爱好者,只是有限心思和精力投入的创造力源源不断地制造奇迹。丰富了我们国家摄影事业也带动了摄影产业发展。同样对于广大摄影爱好者,毕竟成功者属于少数,何况摄影与艺术非要挂钩未必好事。难道我们不清楚艺术与疯子神经病往往联系在一起吗。过分的痴迷与执着往往故此失彼。人同样不能单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应该生活在自己快乐的也给大家带来同样快乐的多元化世界里,获得友谊也是快乐的,拥有更多朋友的人往往性格个性适应性和包容性都很好。当然包容并非没有自己的观点。

      同样,我们不可能在摄影创作或者业余爱好中包容万象,包容万象如同百专百能的专家很难多领域成功。只要我们喜欢摄影,就一定清楚自己喜欢上摄影的原因。那么我们只有关注自己最想关注的,也是最容易关注的,也是能够关注并且可以实现的。只有这样才能够释放自己的知识储备,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寻找到乐趣,体验到自己的那份快感。

      正所谓经典的构图未必能永远得奖,但是符合常规审美视觉效果的照片永远是值得收藏的招贴画。我们尝试着拍摄自己喜欢的招贴画也是一种享受。摄影作品的得奖具有偶然性和不确定性,通过有限的摄影奖项来判断一个摄影人水平高低是不公允的。只要学会聚焦和按快门就会照相,优秀的摄影人应该具有扎实的摄影理论功底和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对拍摄镜头的快速捕捉能力。摄影比赛也是摄影实用主义的充分再现,也是摄影功利性的一种体现。竞技摄影可以充分推动摄影技术和艺术摄影的发展与进步,但不是摄影事业发展的主要目的。

      我们平时关注的沙龙摄影中的风光摄影虽然在业余摄影爱好者的自娱自乐中有很高的参与性,在所有摄影门类中属于基本技能技术摄影类别.今天拍摄的非常好的照片,更换一个角度或者新的光线奇观出现时还可以更好;所以风光摄影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广告摄影更加具有创意性而创意需要不断创新.人文摄影具有历史可收藏价值.新闻与纪实摄影由于其不可重复性造成在可能的机会下争取拍摄效果最好。一旦过程结束就永远没有拍摄机会,已经拍摄的照片当中也只有最好的而永远没有更好的。这就是历史的不可重复性,这就是历史瞬间的不可复原性,这恰恰就是新闻纪实摄影历史价值的所在。

      为了获得传播需要而在新闻事件发生以后,人为复制现场模仿现实而拍摄的照片在严格意义上属于造假,照片的纪实意义荡然无存,照片的社会价值也就荡然无存。

      那么如何在社会纪实摄影拍摄过程中争取最好和艺术摄影创作过程中如何获得更好的效果应该属于我们深入探讨和仔细揣摩的事情了。

      更多的摄影人在自己生活工作中能够随机发现并把握各种社会生活、趣闻逸事、突发事件的现场记录等各种拍摄机会。这些照片不仅体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反应能力,同时也是社会责任感的充分体现。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很多社会生活中感人的镜头只存在片刻时间,等待专业记者前来拍摄根本不可能。对于各种各样的社会突发事件,无疑,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拍摄的第一手材料弥足珍贵。我们国家现在拥有一千几百万的摄影爱好者,这个数字还在逐年递增,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庞大的摄影队伍,在带动摄影产业发展的同时,珍惜这些社会力量,充分挖掘这些雄厚的社会资源无疑是对中国新闻摄影宣传事业巨大的补充和延伸。只要各地各级平面媒体由过去对版面照片的内部垄断变为开放的对于绝对真实可靠的优秀照片的采纳,一方面提高了媒体的市场竞争力,一方面促进了摄影人创作和记录历史的积极性,媒体的触角得以延伸,各种新闻照片会及时出现在编辑面前,选择优秀照片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那些充分体现新闻摄影作品的要素、人物感情和动作具有张力、构图严谨合理、画面清晰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并且能够真实反映事实的感人照片才更容易脱颖而出。从一定意义上和一定程度上,是平面媒体的不开放形成了今天摄影爱好者不愿意参与那些虽然社会意义强烈、欣赏效果未必很好除了参加比赛而无市场的摄影题材的拍摄。

      在中国还有一个特殊现象,虽然代表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存在着的就是那些甚至还不是国家级别媒体(当然也包括在内)但在地方各级媒体和各种机构负责摄影宣传并把握媒体版面的人,不需要自己花一分钱购买照相机,多少年下来甚至连照相机还没有用熟练,还没有清楚光线构图要素对他摄影作品的作用和影响,怎么能够拍摄出优秀的新闻摄影作品呢。所以培养良好的敬业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真心热爱的工作才容易出成绩也是很关键的。但是在我国还没有达到就业人员根据自己意愿寻找工作的程度。功利性和实用性还是寻找合适工作的第一出发点,而那些真正喜欢摄影又愿意投身传媒行业的人士却又未必能够获得相应的职业。这个是我国用人体制方面还存在这样那样的弊端和漏洞造成的,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个别地方甚至还十分严重,一致于已经渗透到新闻摄影行业里面来了,这个现象无疑对于中国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是不利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彻底改观的。这也应该引起有关机构的高度重视,通过更加合理的用人体制解决这些不利于传媒自身发展的问题,努力促进我国新闻传媒事业的迅猛发展和壮大。

      如何在社会纪实摄影拍摄过程中争取最好,拍摄之前如果有时间就要认真考虑事件的起因,就应该继续思考事件发生后可能的结果,把握好事件前进的趋势并寻找最佳位置,预测可能发生的高潮点并不失时机的拍摄下来,器材允许尽量拍摄的效果更好些。如果面临随时发生的突发事件首先要把能够记录下来作为第一要素把握,下面才能考虑如何才能拍摄出来更好的效果。那么如何把握呢--------记住:只要你拍摄行为不触犯法律、你的拍摄行为不影响和干扰事件的正常进行、你的拍摄行为不会给被拍摄对象造成危险也不给你自己人身和财产带来危险。任何角度都是你最佳拍摄地点,只要你认为必要的时候。当然在导演和引导下的照片是没有多少社会真实价值的,造假的照片如果参加大型摄影比赛还有被检举的危险,产生的社会问题还会带来法律纠纷而得不到保护。所以绝对真实性不容诋毁。

      艺术摄影创作与再创作过程是个永远没有尽头的不断持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充满趣味的摄影创作领域,一定切记艺术摄影作品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也恰好成为激励我们坚持不懈地继续创作的源动力。

      关于这个话题有更多的地方需要商榷,譬如作为商业广告的艺术摄影创作,是一个绝对考验摄影人全面素质的摄影体裁。从相机、镜头、灯光、构图、立意一直到准确理解被拍摄对象的特点要素,能否准确反映被拍摄对象的主要设计目的和优点,消费群体观看后的视觉效应和心理反应预测是否准确,在一定程度上市场推广效果如何直接反映了摄影作品成功与否。但是拍摄这些作品就不仅仅是摄影技术应用的问题了,还要考虑社会心理学和市场战略意图、甚至做充分的市场调查,与客户进行深入的交流以至与把握核心思想、了解产品的各种性能参数和考虑能否在最大程度上和最大限度地用摄影语言刻画出来。

      我国目前从事包括影楼在内的商业摄影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普遍偏低、器材普遍不够专业、艺术审美品位普遍没有达到国外相当高的水平。更主要的是鱼目混杂、良莠不齐、低层次小规模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这与我国经济水平还相对薄弱,从业人员相对从谋生角度出发创业的投资规模限制等等客观因素造成。因此如何提高我国整体商业摄影行业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不可回避的话题。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合理的引导、重组和加大相关学科建设都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艺术摄影属于平面视觉美学艺术,平面视觉美学艺术作品只少要通过各种符号、色彩、线条与形状来构成。符号包括人物、景物、动物、静物、花卉、摆设、服装、装饰等等。那么这些符号是画面内容、是核心,说到这里,我们需要了解符号的意义。符号可以是图腾,而图腾既可以是人宠爱的、崇敬的,也可以是恐惧的、厌恶的。图腾具有民族性,不同的民族甚至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发生变化,所以艺术又是具有历史性的。历史是社会的不断延续过程所形成的,历史具有政治性与民族性,同时也具有宗教性。

      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喜欢的图腾或许对于另外一个国家和民族就是厌恶的,因此摄影创作需要了解各个民族的喜好,并通过各自喜好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历史起源与宗教信仰特色,在摄影创作中把握这些特定符号的意义,而不要闹出笑话,这也表现出摄影人对各个不同民族和国家的起码的尊重与了解,也只有了解深入才能通过拍摄刻画出其中深刻的内涵。譬如仙鹤在中国是一种吉祥鸟,象征高雅圣洁、吉祥幸福、富贵长寿。绝不是世界上所有地区都喜欢仙鹤,在法国仙鹤分别是蠢汉、淫妇的形象,在印度仙鹤则是伪善者的形象。同样我们国家多数地区以龙作为民族图腾加以爱戴,但是到了我国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譬如西藏,则把雄鹰作为圣物而对待。在中国黄色意味着高贵和皇权,在叙利亚黄色意味着死亡。在中国象征高雅纯洁的荷花在日本被视做丧花而不受欢迎。因此充分地了解这些不同的社会与民族宗教信仰特点无疑会对摄影人创作活动带来机会也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关于一个地方的特点有很多,那么如何理解与把握呢?我在经济生活中到达一个地方并与这个地方的不同阶层接触之后最先希望了解的就是这个地方的经济环境以及未来趋势预测。譬如,北京与天津自然距离非常近而思想观念却相去甚远,我个人看法是北京作为帝国首都上千年,以聚集社会贵族和达官贵人为主要吸引群体也同时行成相应的社会氛围和消费方式。高消费方式在当时以经济杠杆为平衡点,无法生存的只能外牵寻找低成本生存环境。而天津利用三岔河口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渔民聚集区,由后来唐山开滦煤矿的兴起和在天津成立矿务局(现天津市委所在地、市委办公楼)带动天津的发展为主要起点引发天津的货物集散地的形成。货物集散地吸引的是大量的以吃饱肚子养家湖口为主要目的的装卸工社会群体。天津市被评为中国唯一的市井文化城市是对天津市的概括,同时也看出天津市发展的困境。市井文化的特点意味着封闭、狭隘、自私自利和知足常乐、缺乏远大抱负和宏伟目标。另外一个城市则是被誉为近代中国的淘金乐园的上海,上海作为远东大都市的形象曾经创立的百年洋场和南京路经济贸易竞争机制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具有启发意义。

      世界上不论哪个种族和民族,除了肤色不同以外就是信仰和习俗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自后天的生存环境而不是天生所具有的。也就是说不同的种族和民族只要在同样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同样的经济基础和受教育条件,他们的生活理念和价值观不会有太大太大的差别,审美趋向也不会相差太悬殊。真正构成社会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不同的是社会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当然也包括历史传呈下来的文化伦理传统观念。个人信仰与民族信仰相统一,宗教信仰是社会聚合与稳定的粘接剂,信仰的多样性中存在文化的共性,而希腊罗马与美国正是民族对抗与冲突过程中逐渐融合发展的成功典型。西方的以人为本和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内涵是各自在从事艺术创作中表现手法不同的根源之一。

      对于各种艺术摄影创作,去拍摄什么,刻画什么,被拍摄对象具有什么样的历史人文特点、历史政治事件对于这个地方的各种影响甚至破坏,自然现象成因的历史原因和未来应用价值以及保护策略等等问题都需要考虑。现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伴随着旅游热而开发的摄影旅游、也就是所谓的摄影创作团应运而生,无疑摄影创作团对于培养摄影人创作灵感和提高摄影瞬间把握力有着广泛的互相学习和借鉴意义,同时为摄影人之间搭建交流的友谊平台起着积极作用,但是通过这样的创作团希望创作出具有个性和独特视角的优秀摄影作品的几率不会太大,因为仅仅从摄影创作意图上来讲,摄影人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按照你自己的意愿和想法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活动以便更深入的理解你希望拍摄的周边环境与环境特点,也就无法深入使你创作思路的展开。因为集体行动的时间和路线限制实际上已经把你的行为与思想同样限制在一个相对固化的圈子里。想通过这样的摄影创作团实现摄影梦想的做法还是不足取的。

      包括风光摄影创作在内的艺术摄影创作也就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这些体裁摄影创作过程具有可重复性,在可以重复的过程中还有可以继续完善的可能。因此,所永远没有最好的风光摄影作品并不是轻视风光摄影体裁。恰恰相反,风光摄影创作更可以不陷入套路、因循守旧照办照抄。而是可以根据自己对于被拍摄对象的理解,独辟蹊径。追求更好才能促使更多的摄影人前赴后继吗。

摄影的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统一

      任何工作都存在艺术,没有艺术就没有魅力。现代相机具有的各种先进功能已经从技术上最大限度地简化了摄影的难度,给拍摄者剩下的只有构图用光和捕捉瞬间两个关键环节了。

      只要有钱就能买照相机,有照相机就可以拍照,摄影的简单就简单在具有物质基础就可以照相了。照相机从稀有的高贵消费品变成平民化的普及消费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摄影的难度也恰好在于简单,只要简单的按下快门,作品成败就基本确定了,之所以众多按下快门的过程中能够挑选出少的可怜的照片成为经典,有两个条件,一个是该按快门时按了,一个是感觉应该按时毫不犹豫的按下去了。成功的概率现象依然存在着,并非每次快门按下都会诞生精彩瞬间,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大师有按下快门就是经典的充分把握,但是在按下快门时还一点也不能预估拍摄效果的拍摄就不提了,那既不叫摄影也不能不叫做摄影。

      艺术性与技术性相统一,举个简单的例子。在2004年浙江丽水国际摄影文化节期间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艺术摄影高级论坛”上,有些听众和观众使用照相机拍摄演讲者播放的幻灯。无疑这些幻灯作品受到广泛欢迎,但恰好有些是经常拿大奖的名字说出来甚至大家都十分熟悉的著名摄影家,用闪光灯来拍摄幻灯幕布上的影像。能否拍摄下来或许大家都明白,闪光灯一照幕布的白色被记录下来,影像不会被拍摄下来。这些小儿科的错误应该只会出现在摄影初学者身上,而不应该发生在那些拍摄了几十年照片、杰作频出的著名摄影家身上,尽管这些摄影家都是经常得奖的,也说明一个问题,技术基础还是不全面不稳固。刚好我与杨恩璞(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老师一左一右座在中间走廊两侧部位,我们都在规劝他们不要拍摄了,什么也照不下来,白板吗。

      还有我在一次代表市摄影协会为省摄影协会收集摄影作品准备21届国展预赛时,有些作者拿来很多照片让我挑选,那些曾经在地方比赛中得过奖的照片,我问及怎么想这样拍摄时,作者告诉我“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拍摄的,也不知道这样的照片才能得奖”。那么应该送什么作品合适呢,拍摄结束就意味着万事大吉了。

      “我们不学习理论不是照样得大奖,那些理论家不是也没有多少大奖作品吗”。这还是在一些个别出了名的摄影家嘴里的口头禅。理论不就是抄抄写写吗。

      就有一些摄影人不知道摄影参数意义的,因为现在的自动相机只要你能够握稳、知道光圈优先、快门优先和包围曝光,基本上就够用了。具体它们代表多少涵义恐怕就一知半解了。现代技术缩小了摄影人之间技术表现能力的差距,却不能缩小摄影人之间摄影理论的差距。

      毕竟上述例子也是个别现象,主流还是值得肯定的、积极的。有了基础技术以后的审美是主要的,可是审美能力除了天赋以外主要是需要各种知识的储备了。

      关于摄影创作,我还是认为沿着“熟悉和了解手中的相机---熟悉和了解光线特点---善于构图与用光---培养把握瞬间的能力---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等环节依次循序渐进的发展更好。当然任何事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天下也没有永恒的真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花钱买能够买得起的最好的相机。这是我一直坚持始终不变的器材观。虽然我也不是唯器材论者,因为没有哪种艺术如同摄影(电影、电视摄制都属于摄影,属于活动影像摄影,照相属于固定影像摄影,它们的使用器材也都是CAMERA,不过同样分为活动影像和固定影像照相机而已)这样对摄影器具(雕塑倚赖器具的程度都难以企及)的依赖更加强烈。没有器具就没有摄影,是器具作为摄影人与摄影作品之间的桥梁与媒介和工具。因此熟悉你手中器具能够发挥多大作用是摄影人首先必须掌握的。尽管现代相机的自动化功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摄影的参与门槛同时也倚赖现代技术缩小了摄影人之间基础技术的差距。但是忽视摄影人之间熟练运用器具的这种差距也是不可取的。

      唯器材观又是我不赞同的。现在很多有钱人在照相机上不断投巨资购买绝对高级的专业设备并不一定能够创造奇迹。物质是一个人财富的象征,不是艺术修养提高和审美能力提升的相应的标志。有高级专业器材又能够把握用光与构图技巧和善于捕捉瞬间的能力,能够用画面传达作者思想感受并不断创造出优秀摄影作品的摄影人是值得尊重和崇敬的。那些仅仅热衷于器材的人作为照相机发烧友不能称为摄影发烧友。相反熟练使用那些非常有限的、通过科学比较而选择的非常合理的哪怕非常昂贵的但是有目的地搭配的器材,苦心钻研摄影表现方法的摄影人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器材的绝对高级和最简约配置表明摄影人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创作目的的思想准备。只有熟悉最适合自己表达意图使用什么武器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这才是最科学和合理的器材观。

      摄影的核心是用相机记录和表达。表达不是单纯的记录但是必须记录,没有记录就不能叫做摄影,关键在于如何记录和记录什么,更主要的是不断追求更高的视觉美学艺术修养并凭借自己的艺术天赋持之以恒才能够在摄影的长期生涯里不断的创造奇迹。艺术天赋和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加上艺术天分在深入学习以后的综合能力的充分体现。

      摄影要建立在熟练实用技术之上,拥有充分物资保障、具有独特艺术审美能力、拥有艺术美学修养、能够吃苦耐劳和不断创新精神的人才更容易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们也是更容易脱颖而出的,同样由于其不断创新精神决定了最终也是最不容易落入俗套的。

      技术比仅仅包含摄影器具的正确运用和器具性能功效的全面把握。技术还包括起码的知识储备,早在摄影发明以前的欧洲,绘画是应用最广泛的影像记录手段,西方绘画不同于中国纯粹平面化的写意视觉效果,突出思想感受。西方绘画在影像立体透视效果上几乎能够达到摄影的光学透视比例关系。这一点充分说明西方绘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数学几何和物理原理,同样西方绘画的传世佳作在人物感情、形体解刨学比例关系和体态、动作、人物之间关系、环境特点、人物身上的光线投影效果、环境光线投影效果都能够严格地按照比例利用画笔形象地勾勒出来。由此可见,一个好画家除了娴熟的运用绘画颜料和构图技巧以外,还要熟悉数学、物理、化学、地理、政治、社会心理学等各种自然与社会科学。我们也不难想象为什么意大利著名的画家达芬奇既是闻名遐迩的科学家也是著名的数学家和建筑学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摄影作为最直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进行前人不可能实现的艺术创作时,更应该站在前人已经铺就的发达的人文自然科学平台上,努力掌握相关学术成果并不断丰富与创新,才能够成为真正有造诣的被历史永远铭记的摄影家。

信息时代的摄影新动向

      当今世界是个多元化世界,正如胡锦涛先生曾经在不同时间和场合一直在向全世界传达一个正确的信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地球是所有人的共同家园,在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上有多种文化共同存在,多元的文化产生多元化社会。因此应该认可多元化文化特点并接受这种多元化特点才是人类社会应有的共识。

      而进入21世纪的世界更是在多元化世界基础上向信息化时代迈进。信息化时代最直接的现象是计算机和互连网成为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日常工具,同样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手机和数字相机不再是奢侈消费品,手机与数字相机已经成为年轻时尚日用必需品,而低档数字相机不久很有可能被可以拍照的手机所取代,而面临计算机和互连网时代的数字相机的继续普及,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逐渐熟悉和应用数字相机。

      有个权威的摄影网站统计资料表明,经常上网和使用数字相机的人中1960年以后出生的占全部接受调查人数的92.2%,而1970年以后出生的则占75%左右,而1970年以后出生的人现在已经35岁并且逐渐成为社会主要有生力量和社会财富主要的创造者,同时摆脱1990年以前中国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社会主要就业机构和生活经济来源的社会现实环境以后,尤其是进入21世纪的中国伴随者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中国人就业渠道和从业思维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人人同贫困共生存、求温饱的大一统平均分配收入体制彻底打破。而在市场经济时代一个明显标志就是不以工龄和年龄作为工资高低的确定标准,具有特殊才能的30岁左右的脱颖而出的高收入白领阶层层出不穷,这些人不但消费能力强劲而且还是引领时尚的主要群体,也是数字摄影最重要的消费群体之一。这些人中同样存在着以消费和消遣作为拍摄目的的创作群体,“我拍摄着我快乐着”也是这些人的摄影格言。

      1970年以后出生并且学有所长的年富力强的知识人类已经开始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更高的收入,现在这些人也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主要消费对象,而现代教育已经把计算机普及知识纳入小学教育系统中,未来的计算机与互联网将会成为人们生活比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而信息化时代普遍现象就是通过计算机和互联网传播和交流信息,照片作为重要的信息交流载体无疑为数字相机的更加深入的广泛普及提供契机。而这些群体将表现为更多地采用数字化手段来记录和创作。重视这些摄影手段的变革和摄影群体的出现对于中国摄影事业的重新认知与定位以及日后摄影工作的积极开展尤为重要。

      信息化时代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社会效率。在追求社会效率的普遍原则下,数字相机和摄影观念都将会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

既然社会实用性是摄影产生和存在的基础,那么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并且合理组织和寻找更易于被接受的方式来传播摄影的艺术表现方法。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正好是在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物质基础和经济政治体制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后成长起来的,新思维、新观念都成为这个年龄人群的主要特点,而更容易吸收西方社会思想观念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因此如何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挖掘和整理具有中国特色的东方艺术魅力,既是保护和继承优秀文化哲学的必要,也是深入地进行中西方文化融会和互相借鉴与吸收的大好机会。在保护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同时不要错过积极挖掘世界各国优秀文化的机遇,也是更好地团结和吸引新一代艺术群体必须要认真对待的问题。摄影的实用性还表现在越来越多的摄影人将会逐渐转向数字相机的使用,传统摄影技术和加工技术可能会逐渐衰落。在摄影协会积极引导与发扬新技术新方法的同时如何更好地做好摄影手段的自然发展进步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好传统摄影加工技艺也是需要善意引导的事情。说到这里,首先,我属于喜欢新技术革命的群体,但是我也希望看到通过各种传统技法创作的流传和继续发扬光大。无论如何,在数字化时代,未来的相机主要靠功能全面和可靠性强、操作便利性作为主要的开发思路。方便快捷已经成为未来摄影人从事摄影的追求,在摄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日常生活组成部分的时候,摄影的普遍性既降低了摄影的门槛和难度,同时由于摄影的普遍性更大程度上也降低了摄影的艺术性审美作用,人们不再为摄影结果是否具有更高的艺术性而烦恼,而是把能够记录下来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存在并成为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普及性也使摄影也不再神秘和艺术。是否艺术不管它,只要自己玩的高兴就好,不参加比赛也不参与各种社会组织,但是却不断地探索摄影表现方法的新新摄影人在不断成长和增加。这些人摄影协会能否通过合理方式去团结呢?

      艺术摄影毕竟属于取悦文化,毕竟属于为快活和寻找快乐而为之的事业,因此在以经济为主而主宰全球发展与政治经济平衡协作的今天,作为社会主流的经济生活和在经济生活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人群,虽然具有摄影消费能力甚至痴迷的热爱程度,毕竟经济是主要的,是主流社会生存方式,摄影毕竟是艺术的,是为取悦目的而存在的,属于非主流社会存在方式。所以尽管业余着,但是发展着;尽管业余着,但是崇尚着;尽管业余却具有专业水平成为目前中国摄影的一个普遍现象。

哪些摄影家更容易出类拔萃

      假如你喜欢摄影并成功创作出不少照片(姑且还暂且不叫艺术作品),你肯定需要利用休息时间背者摄影器材外出采风,正当其他人还在熟睡的时候,你已经踏上创作的路,当别人在家休息搓麻将的时候你背着照相机出去了,当大雪纷飞的时候,你却踏遍雪地去采风。这些行为如果你不喜欢摄影,自然不会这样糟蹋自己。正因为你如此糟蹋自己,在那些所谓正常人眼里你不正常。你越是执着,也越不正常,越是成功也越不正常,但是你应该为你付出了别人不愿付出的、收获了别人没有收获的而高兴。因为你不执着的追求就不会有所收获,世界上没有哪个成功的人不付出努力就会取得惊人业绩的,恰恰是因为你对喜欢的事业的追求获得成功赢得了赞誉和嫉妒。

      当今世界是个崇尚个性张扬的社会,但是张扬个性并不是要表现另类,另类不是好的个性发挥。摄影人也需要社会认同,希望创造人生最大的价值,探索自己能力的极限,实现自己最大的人生价值。摄影作品吗,本来就存在你喜欢他未必喜欢的缘故,只是自己心态要平和些,争取发现不足、争取更好、一次一个台阶,让人感觉你一直进步、发展。逐渐的,不喜欢你的开始喜欢你,不认可你的开始崇敬你。只要自己抱有正常的平和的心态并具有常人达不到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聪明的头脑,处世冷静果断、知识渊博具有涵养、文化底蕴深厚、甚至组织驾御和社会协调能力突出、具有热心,为人做事大度大气,谁能不喜欢你都是怪事,除非他完全出自无奈的嫉妒。但是真正做到这些关键的还是需要摄影人具有做人的修养和渊博的理论知识吧。

      摄影需要投入,不论是金钱还是精力,广大摄影人与摄影爱好者应该鼓足勇气,拿起相机,去记录你周围的一切有意义的精彩瞬间,正如音乐家用乐器和音符来展现美、舞蹈家用肢体语言来展示美、画家用画笔和颜料来描绘美、雕塑家用刻刀诉说,那么摄影人就应该借助现代科技的东风,用照相机镜头来记录、刻画和表现自己的内心心灵世界。一个奥运会冠军在几分钟甚至几秒中内就会产生,但是培养一个奥运会冠军就不是几分钟几秒钟可以形容的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摄影也是瞬间艺术,一张精彩的摄影作品可以在瞬间产生,可是在此之前的准备和修炼过程却需要漫长的履历来积累和完善。瞬间的把握也同样不是瞬间造化的结果,也是多少年苦心钻研、千锤百炼以后才能成功的,也更是需要深厚而全面的摄影理论才能有所作为的,也只有这样再能最终也必将以真正成功者的姿态伟岸地站立在世界摄影之林。

      本文于2005年2月15日写就,早已不记得被收录进了什么摄影档案机构,尊重历史,保持原貌,只字未改(臭哈苏-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十几年间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中国摄影家》、《照相机》、《摄影之友》、《影像材料》等期刊发表摄影理论文章几十万字。

      喜欢臭哈苏的朋友,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选择识别二维码后加关注,你将会第一时间获得臭哈苏此后发布的所有精彩内容。

臭哈苏

图文:经臭哈苏先生授权,同意中国摄影在线发布。转发,须经作者授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