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摄影在线 首页 摄影大家 高宝昌 查看内容

艺术的社会学再思考

2019-5-27 15:03| 发布者:zhcvl| 查看:3038| 评论:0|原作者: 臭哈苏 |来自: 臭哈苏

摘要:何为艺术任何历史都包含有人类艺术的创造史,拥有丰富而漫长历史的中国也不例外。艺术(ART IS ALIETHATLEADSTOTRUTH)是最接近真实的谎言。因为在艺术家眼里,他的作品是比自然还自然、比真实更真实的真实(罗丹的 ...

何为艺术

任何历史都包含有人类艺术的创造史,拥有丰富而漫长历史的中国也不例外。艺术(ART IS A LIE THAT LEADS TO TRUTH)是最接近真实的谎言。因为在艺术家眼里,他的作品是比自然还自然、比真实更真实的真实(罗丹的观点)。常规人眼里的艺术已经不是真实的自然而是被艺术家加工过的并非自然的自然。而艺术家则认为那才是他更能看到的真实和自然,艺术不是机械的复制,是艺术家眼里的真实和自然,在常人眼里就是真实的谎言和不过是一种谎言的真实假象。

艺术是一个心灵和劳动共同作用创造的具有审美需求的表象,艺术具有时代特色、环境特色和种族特色。艺术家在观察事物时已经把自己的爱恨情仇甚至个人偏见都融合进了他的观察里面,在他眼里的自然也许就是被一种偏见或者迷茫扭曲了的视线引导着走向了虚构的,而艺术家则认为那正是他才能看到的最为真实的自然(爱情的引力或许也如此吧),一个真实的谎言和虚构下的真实。艺术曾经多次屈从于政治和宗教存在着,艺术在描述自然时的宗教偏见也将诱使艺术家观察到一个被扭曲的现实和自然。因而所谓艺术是最真实的对自然的自然翻版只不过是迎合需求者的需求的。摄影这个最新技术手段近来被披上艺术的华彩外衣也同样难逃这个厄运,而主观创造性艺术的雕塑与绘画也无不如此,因为任何艺术毫无例外。

雕塑、建筑、工艺品、绘画、文学作品、包括摄影的各种现代科学艺术是艺术家对自然的加工还是复制,起码刻画对象都来自于自然,来自于真实。万有引力现象在万有引力定律被发现以前就一直存在而不可能被终止,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会掉在地上也不是从牛顿定律发现以后才发生的。世界各个民族尽管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却都能以某种适当的方式获得美的享受,这是一致的。

任何民族和种群,不论其生活条件多么艰难或者物质财富多么丰厚,都不会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于食物和住宿等的生命维持和延续上,也就是说温饱之后都会有一定的时间通过一定的活动以某种形式享受美,这就使人类审美和愉悦的艺术的出现成为可能。理想的艺术形式主要来自于最原始的那些具有高超技术的匠人在实践中提炼和提高了创作标准,使得它们有可能以一种原始的美的标准形式用一种赋予想象力的表达方式发展着,但是如果没有某种形式基础的创作,想要永恒的创作出给人美的感受的愿望就不复存在了。

要有想成为艺术家的理想的人所努力追求的美的理想存在,艺术家的行为就存在着,追求美的努力就存在着。有无成就无关紧要,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或者其他悟性原因,创作者或许无法实现这种艺术理想的成就。毫无疑问,他们所追求的东西依然存在着,很多人想实现表达美的冲动依然存在着,但是其中一些人却由于缺乏对于美的理解的知识和表达技巧,他没有最终成为艺术家,但是人们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一直没有中断过,艺术探讨的人类行为就一直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止步。

任何艺术,不论是听觉艺术、味觉艺术、视觉艺术,最终都是大脑的艺术,用任何上述或者其他方式对大脑产生同样的刺激,譬如见到偶像情人也会产生同样甚至最高程度的审美,为什么不说这本身也是艺术呢。一个表现出对一切都满不在乎、表面上极其轻松和放荡不羁的人,其内心往往可能是极其传统和严肃的人,如同一个看似敢于拿自己生命开玩笑而表现的无畏无惧而内心极其恐惧死亡的人一样,不要被他的表面所蒙蔽。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没有任何东西的力量比神话更具有那种强大的改变和意淫人类精神生活的力量,那些无法尽知而又加入无穷想象变形放大的迷团本身就是神话。

对体积感、形态感的培养曾经是西方视觉艺术训练的根本,而绝对不会是中国古代化绘画的概念化的边线描述。一方面是在素描或雕塑时,想象每一笔、每一刀都是手在缓慢地、纤毫不遗地抚摩被创作对象的表面(可以是观察式的抚摩),同时感觉到其内部的骨骼肌肉自内向外的突起生长的张力,也绝不放过哪怕一道皱纹、静脉和表面的突兀。通过强化体积以及体积和体积之间的空间对比来达到整体的和谐统一,从而也实现绘画的建筑空间感。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学生通常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十几年来学会素描、绘画、雕塑等等艺术表现技巧。正因为如此,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艺术大师们很多都是集画家、雕塑家、建筑师甚至数学家为一身的。如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乔托、米开朗奇罗(Michelangelo di D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等。

传统艺术长期以来在绝大多数时间里还无法把宗教性、民族性、政治性、文学性等因素排除掉而能做到仅仅保留体积感、重量感、结构感、透视感、色彩感等纯粹绘画雕刻艺术手段存在(现代主义、抽象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以及印象主义打破了这个羁绊,但也遗憾的使颓废成为时尚,经典艺术被常人无法看懂的乱七八糟的抽象画面所浸淫,甚至于成为大众文化快餐,无论如何也只能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但是存在的未必是艺术的)。

文艺复兴以后,多数欧洲皇廷王室和宗教神庙纷纷倒台,让位于民主国家体制下的社会秩序。失去金钱和财富的皇子王孙和达官贵人没有了屁护艺术家的本钱,那些失去市场的上层社会记录者和歌颂者的艺术家要么街头叫卖要么失去营生而变的贫困潦倒。而1836年摄影术的诞生和普及推广,那些需要肖像艺术画家的市场让位于借助光学投影勾勒画面的摄影工匠,这个时候有些肖像艺术家则失去饭碗,成为社会边缘群体,地位尴尬。没有市场的艺术是不存在的,要知道任何艺术,离开了赞助商和出资人,单凭艺术创作者的努力,非但难以完成艺术创作行为的持续性,也难有艺术创作精神的延续。也因为早期的任何大型艺术,往往都是政治集团和宗教集团作为投资人或者赞助者,创作者按照政治和宗教要求进行大规模的有序的艺术创造的。这既满足了艺术的政治需要也实现了艺术的美学表达,更让艺术创造者能够获取生存并完成传承有序。

艺术可以概括为一切审美愉悦的现实表现,不论他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做梦肯定不是艺术,而白日做梦可就是艺术了。行为有行为艺术,思考有思考的艺术,吃饭有吃饭的艺术,骂街有骂街的艺术,于是诞生了社会批评家和艺术批评家,然而艺术和社会政治信仰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于是纯粹的艺术批评不能离开社会,于是艺术批评家就是社会批评家,他们似乎被认为不过是骂街的高手,而没有人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再记在心中,狂妄自大的人不会需要理论,他们宁愿去尝试被毒蛇咬过之后发痒后的快感而忘却这一咬他再也不能回家也宁愿自己用生命去尝试那种快感了。

既然行为有行为艺术,那么领导就有领导艺术,打架就有打架的艺术,打架在于力量的展示和获得胜利的愉悦和赞许。但是,在战争中,一群没有统一领导的人最多只能守住一小段阵地或者打胜一小部分敌人;然而,有了统一指挥往往会取得战争的全面胜利。作为众人的首领的那些人所面对的事情要比那些在他们领导下的个体战士所面对的情况要复杂千百倍,而最高指挥官所面临的情况则是最复杂、最困难的。当一名普通的士兵是很容易的,这不需要很高的智商,但是达到最高指挥官那样的高智商的人就不多了甚至于可以说寥寥无几。

上面我说了指挥和领导的艺术。所以在任何人类活动的行为和思考过程中艺术无处不在,人是一种能够利用自己过去的经验使自己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自己的思维和改变行为方式的特殊生灵,能够将自己的经验储备迅速变卖,也能够使自己的心理资本得到合理的使用的世界上最高智商的多食性高级生灵。

虽然人能够凭借某种经验使自己成为世界的主人,这并不能说明他就可以随心所欲。不要忘了自然界仍然按照自己的规律发展并规定着和指导着人的所作所为,否则人就要在必要的时候自食其果。任何人如果不想饿死的话就得去劳动,人去劳动和工作对于他自己的生存的继续和繁衍都是不得不做也无法逃避的行为,人必须通过双手的劳动为自己的生存而忙碌,任何动物也不过如此。

但是人与动物不同的是,人在劳动中能够寻找到一种满足愉悦的表达方式,各种表达方式都是艺术的载体和客观来源。而人对大自然的赏心悦目的欣赏也是一种艺术,只不过不是创造艺术,而是欣赏的艺术。创造艺术和欣赏艺术都是艺术行为,人的行为就是人在把自己的主观意愿施加到客观环境时的所作所为,经验是人曾经经历过和从经历过程中归纳总结出来的规律性心得体会,它为人的一切恰如其分的行为提供了必要的、有力的帮助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而人格则是一个人所有的能够使他恰当地适应其所处环境的所有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技巧等的自然内心体现和外在表现。这些经验被归纳后就是所谓人的经验,也可以叫做人所从事活动的艺术理论的具体体现或者称为人的行为的社会理论的组成部分,也即“人的个性”。针对艺术创作而言,则是艺术家的“艺术特点”,也是文艺创造者的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更是艺术家和理论家的价值所在。

 

艺术和社会脉动相辅相成

20世纪伴随着欧洲战争演变为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世界除了美洲以外无不遭受到前无绝有的战争灾难。文明被破坏,艺术被忽视。美国终于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西方第一大国和地球上唯一的超级强国。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各个国家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政治家都或因避难或因美国对各国精英人才的抢夺战,最终的结局是天下英才云集美国。自此世界中心在变化,艺术中心也在变化。艺术中心从雅典到罗马,再到现代的巴黎。而这个时候巴黎和纽约谁是世界艺术中心的辩论此起彼伏。在我看来,当时的巴黎依然是世界的现代艺术中心而纽约则是世界艺术重心,是一个促进艺术的机械复制和翻版的艺术批发市场。

现代企业的宗旨是极为明确的,追求利润最大化将导致投资者不会对没有利润的市场进行无谓的冒险和投资。此时讲求效率的美国也对艺术的效率产生了影响,艺术开始像饭店里的菜谱一样逐渐菜单化。它出现以后就如同今天的计算机病毒一样开始自我复制和传播,这就是商业市场经济对艺术市场的冲击。毕竟不能因为大多数人都做错事,这件事就不错了,也不是绝大多数人都在做傻事,那么这件事就一定傻了一样。艺术菜单使青年艺术家盲目地照抄时尚。这个时候谈论艺术是具有局限性的,艺术评论家也不得不乖乖的闭上嘴,讨论艺术的局限性是荒谬的,就如同指责一头公驴没有孔雀的翅膀和猎鹰的利爪以及母牛的双奶一样。艺术的菜单化也造成艺术的官僚化。此时,艺术和大众媒体联姻了,谁能得到新闻界的青睐,随在一夜之间就可以名扬天下,鸡犬升天。

美国的新闻界喜欢捕捉的是艺术家的各种谣传和艳史,传媒为了吸引眼球无不努力地去发现艺术家和把艺术家打扮成才华横溢、来历不明、或性格变态或者疯狂或者贫贱或者高贵的特殊人,一个小丑或者超人。而急于成名的艺术家们则纷纷投其所好,各种艳情和浮华、虐待和自虐、淫秽和放荡,各种伤风败俗的女裸体和变态的政治口号来吸引眼球。此时的美国,附庸风雅的达官贵族们、富有闲人们和卖弄关心艺术的政客、无聊的上层妇女,还有号称满腹经纶的文艺理论家们,慢慢的集结成为新的艺术贵族。他们掌握了艺术资金的分配权、艺术品的出版发行权、博物馆的收购权和画廊艺术馆的经营展出权,成为西时代社会的艺术的保护者和艺术家的发现者和挖掘者,扮演着艺术的救世主身份。

年轻人厌倦了早已经定型的种种教条和喋喋不休的世界观的灌输。这些在他们眼里是虚伪的愚弄人和欺骗人的,经济的发达和精神的空虚使他们(她们)对人生意义的寻求集中在对自由河放纵的追求上,交通发达可以促使他们轻易的浪迹天涯,互联网的普及可以随时聚集成群或者发现交流对象,对自由的追求落实到性解放上,甚至于和父辈势不两立,企图用各种刺激和放纵来寻找生活的快感和满足。甚至于极端傲慢与偏见,在市场化的今天,人的任何特定需求都会有相应的市场来满足。然而稳定的制度还是成型的观念,都不过是为了人能够实现自我控制和约束,这就是法治的观念和宗教的力量。世界观、价值观的藩篱构筑的越是完善和牢固,寻找突破的阻力越大,阻力越大也越能激发出反抗和叛逆的激情。

中国的今天又何尝不是正在经历这个阶段呢,艺术市场正在走向一个功利化世俗化的连创造者本人都无法看得懂而受众也不清楚到底是什么的荒唐境地。唯利是图和粗制滥造的艺术作品泛滥成灾,相对于美国曾经经历的荒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与此对应的是,真正的知识变得几乎一文不值,而潜心研究学问者则被嗤笑。唯金钱收益作为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志,以敢于坑蒙拐骗和毫无廉耻的践踏人性的哗众取宠作为成功的秘诀。艺术市场也再难现经典作品的诞生和流传,最为经典的似乎是最为没有新意的,似乎没有新意的突破也是最艰难的,然而经典之中蕴涵的美恰恰又是最为长久流传的,但在现实中又是难以得见的。

在男性主宰的这个人类社会,历史早早地从繁衍崇拜的女性社会转变为力量崇拜的男性社会。吃饱了撑得没有什么不可以享受的有钱人的贵族享乐主义思潮必然以新奇的艺术欣赏形式相伴而生,首先是满足富人的需求,最终蔓延到平民社会。男性占有欲驱动下诞生的女性人体艺术的发展和传播,本身是男性寻求性刺激的视觉需求的市场化产物。

以裸露的身体进行美学表现被冠以人体艺术之名,以性活动的色情刺激为目的的人体展示则是色情。艺术是在美学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美学化的提炼加工而升华了的身心感动、并在美的名义下驯服、转化为所有感官审美介质。裸体艺术简单点只是更高级的色情产品,更好地生产、更好地制作、更好地包装、更好地设计,以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者(安吉.德克的评语)。

艺术中的裸体是一种存在,更多的是由于人体本身缺憾的现实和对完美人体所苛求的欲望的差距之间的一种视觉审美需求,是用完美人体和刻意营造的光影效果凸显完美人体的性需求的高级表现,是男人的异性爱恋的终极梦想的艺术化理想表达和诉求。艺术的完美化诉求在于现实的缺憾在男人的内心中产生的凝聚起来的强烈的虽虚拟却热烈的企盼,对渴望情感美满的梦想化愿望的审美愉悦的现实缺憾的弥补。在于人对美好愿望的追求和渴望,是男人性占有欲的虚拟化满足感的客观体现,毕竟现实中的完美的人是极其稀缺的罕见的,通过这种艺术审美诉求获得一种心理满足就成为一种精神需求,也促进了这一市场的繁荣。艺术裸体与色情裸体之间存在着连续性,都希望被直接表达出来,都是关于性的,都依附于男性权力世界的男性力量(知识、体貌、地位、金钱都是男性力量的载体)作为追求女性和取悦女性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色情作品不同于艺术作品的原因是前者是唤起性而后者是净化性,前者是展示性欲望而后者是竭力抹掉它。尽管在现代民族的法治社会,除却特有的社会伦理道德判断以外,避开大众视线的在别人允许的范围内从事有关的性活动,是每个公民享受的自由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和健康的充分体现。在讨论出轨与反出轨的社会讨论之中,不可否认,这些私人行为空间和社会公众提倡的文明话语之间有着差距,不可不接受和认可的是性权利是一个公民的合法权利,也是婚姻家庭关系相对稳固的缓冲区和调和剂,是人的本能冲动与约束之间的中间地段,是无论如何也不提倡和批判也无法颂扬的模糊地带,是挥之不去必然存在的社会现实,是越有追求越会出轨的社会必然。而色情艺术或者艺术的色情味道必然成为其发生发展的促进剂和催化剂。这都为当下的文艺滥觞提供了市场需求,反过来也助长了文艺创作的庸俗化和艺术作品的粗俗化。

离开赞助商和购买者的艺术创作是难以持续的,因为艺术创作需要时间和金钱,艺术创作者需要生存的必要物质条件才能延续其创作力,离开赞助商的聘用或购买者的金钱,艺术创作行为难以持续。离开艺术载体的艺术是无法传承和传播的,没有受众的艺术也难以得到继承和发展。越是能集中资源的艺术创作也越能体现艺术创作的最高水准,所以,自古至今,最高的艺术水准往往都是最高级的宗教活动需求或者最高阶的政治需求。凭借宗教权威和政治地位的垄断性和对资源的独占性,使得艺术创作的载体没有了成本限制、材料限制和空间限制,从而可以达到创作时所能调动的物资和人力的最大化,也因此有可能使艺术创作达到最高的顶点。这也是历代杰出艺术作品的突出特征。

    政治是阶级分化的产物,而利益是政治的最终诉求。没有利益诉求的政治不存在,强化政治地位的行为就是仪式。从远古的祭祀仪式到后来的纪念仪式的格式化规范化,都是为了通过祭祀权、祈祷权、继承权和主宰权体现政治上的至高无上,神权天授的至高无上,宗教教义的至高无上,宗族话语权的至高无上。

    仪式的诞生、发展和成熟以及变革,无论从形式到规模,都以一种视觉冲击力和听觉感染力,甚至包括味觉吸引力,达到视觉、听觉和味觉的极致诱惑,又通过高筑祭坛的威仪感和礼仪的神圣感以及戒备森严的隔离感,达到神秘性、崇高性、至尊性的三性统一。仪式彰显主祭者的权利和荣耀。对仪式感的纪念催生了绘画、雕塑、史诗、音乐的创作,也因为仪式纪念的需要,有了相关艺术创作的经费赞助和资源保障,为其艺术创作提供了绝佳的物质基础。所以,有了仪式和仪式感的需要,也就有了艺术创作的合法性合理性基础,并有了充足的资源保证。艺术创作才得以有了良好的从原创到不断创新和完善的可能。也正基于此,历史上最好的艺术品往往都和所在地的皇权需求有关,与贵族需求有关,与财阀需求有关,与宗教需求有关。

    权力和地位,必须通过仪式感予以彰显。仪式感催生了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这些规范包括穿衣打扮,行为举止,言谈风度。于是乎,贵人要有贵人的气质,贵人要有贵人的气度。俗雅两分离。一个社会中的人,越是高贵,就越要约束自己,越要展示出与众不同的典雅和精致。“礼不下庶人”则是在警示贵族群体,只有那些庶人才不受礼仪规范的约束,也就是所谓的野人因为没有礼仪的教习,不懂礼仪可以获得原谅。但出身贵族,必须以典雅和精致的礼仪规范彰显自己的与众不同,用今天的词汇,就是文明加身,懂礼仪,守秩序;懂规矩,讲道理;种契约,守信誉。

    仪式感中的祭祀需要艺术性体现仪式的华美和恢宏、隆重和神圣,艺术的仪式感作为形式化的体现被具象化后才容易被传承和推广。祭祀的仪式感需求也促成了歌颂艺术的发扬和光大。而仪式中体现的主祭者的至高无上的社会地位,也必然的带来众人对主祭者行为的向往和效仿。

历史很简单,艺术家的表达手法就是艺术风格。区域性的艺术风格传递了国家文明形态。法度之国就是礼仪之邦的楷模。越是高贵的人也越是文明礼仪的最佳模范,越是成功人士就越是法统仪礼的捍卫者和守护者,也必然是文明化的化身,也就一定是典雅和精致的代名词,同样是契约的坚定捍卫者和执行者,是守信誉讲规矩的社会楷模。

社会必须使个人自身利益和群体需要保持平衡,如果某一方变得至高无上,其结果可能是文化和秩序的崩溃。人类不是单纯的适应环境,而是试图塑造和操纵环境使之适应和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欲望。同样,人类有一股不可抗拒的美化的冲动(包括美化自己身体和环境),这恰恰是艺术的根源,艺术是为解释、表现和享受生活而对人类想象力的创造性发挥。宗教则对有秩序的行为设立标准,通过故意引起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负罪感和焦虑感来使其行动保持在正常限度之内。

艺术作为有助于提高和推进人类幸福感而被赋予的某种表现形式和符号,是人们加以陶冶并为之骄傲的一种创造行为,它虽与宗教有所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导致传统文化衰落的,不是自然法则,而是强权者的政治选择。当艺术和宗教无法分别给人类带来快乐和消除痛苦时,信仰被怀疑,艺术遭遗弃,人类的行为就容易触及道德底线,阴谋和欺诈得到肆虐,成为无序社会中道德缺失的必然。

 

艺术的社会学再思考

世界上没有哪种文化有中华文化的顽强生命力,这种坚持有过无数的仁忍中监守的不屈不挠。也正因为这种坚韧不拨和忍辱负重,中华文明延续的顽强曾经被人认为顽固不化,其实,世界上几乎没有哪个民族具有中华文明的包容兼蓄。任何外来文化都可以被拿来,融入自己的核心文化里,经过反复的搓揉,消化吸收并成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构成中华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也正因为这种超乎寻常的包容和开放,才有今日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和艺术的飞速发展成为可能。在包容中开放,在开放中监守,这种矛盾心理也是中国之所以有当下之文化特质的历史必然。中国也必然继续着背负沉重历史哲学包袱中前行,并在飞速前进的开放和进步中逐渐拣拾更加沉重的历史包袱。这正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所决定的,未来也难以改变的,其实这恰恰是一种永恒的中华文明之烙印。

中国有句古话,水火不相容。水是生命之源,火是文明之摇篮。在刀耕火种的年代,我们的祖先在用火烧饭的过程发现了被火烧过的黏土变的坚硬无比。在此基础上发明了陶器的烧造技术,也就有了后来的瓷器。同样在烧造金属氧化物黏土的过程中发现了青铜和钢铁的冶炼技术。金属冶炼的诞生才有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基础。所以说,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在恰当其分的相互转化过程中,人类文明走向了现代化的今天。

工业现代化的今天,把人和人及其观念从一个地方携带到另外一个相当遥远的地方,已经变得非常容易和迅速。各种传统文化和艺术得以和外来文化快速融合,而各种传统文化能够不受任何熏染的独善其身却似乎越来越难。任何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相当进步的优秀成分,只是那种优秀的文化特质不被他人所理解。正如世界的多样性,中国幅员辽阔的疆域内,各种文化并存和互相包容,形成了今天优秀的包容万蓄的中华文明。

艺术在中国,是由“艺”和“术”合并成的现代概念,过去的艺主要指六艺,那就是“礼、乐、射、御、书、数”,而过去的术又有“诗、书、礼、乐”和各种“叫魂”之类的异术,以及包括《鬼谷子》《遁甲苻应经》之类的术数和谋术之术。在古代中国的这些“艺”“术”并不完全代表褒义。古老不代表一定是愚昧,现代也不一定就代表着开明。世界上最富有的1000人拥有全球50%以上的财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当今时代,在必须要靠消耗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的现代工业与不得不靠自然生态系统饲养的动物植物原始农牧业之间,依然需要一种平衡。如果这种平衡被长期打破,那么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的未来,也必然要遭受到大自然的疯狂报复。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是相当优越程度的便利,但是就整个世界而言,由于工业排废和资源的掠夺式开采,伴随着农业药物和化肥的大量应用,催生各种新基因变种的病毒和细菌的大量诞生,各种令人生威的力量在威胁着人类,到头来,现代化导致人民生活质量的是恶化而不是改善。

    正如一种文明,一旦它的传承者和继承者死亡或者消失了,那么这种文化也就灭种绝迹了。甚至于,当一首歌曲被遗忘了,或者一种仪式不再举行了,人类遗产的一部分也就永远的消失了,承载这种文化的艺术和艺术表现方式也同样就要么消失的无影无踪要么无法继续传承了。还是那句话:“艺术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一代人的灵魂高度”。


      喜欢臭哈苏的朋友,请长按下面的二维码选择识别二维码后加关注,你将会第一时间获得臭哈苏此后发布的所有精彩内容。

臭哈苏

图文:经臭哈苏先生授权,同意中国摄影在线发布。转发,须经作者授权。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相关阅读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