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那一刻》系列获第5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当代社会热点组图荣誉奖。 明年10月,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将发起以“创意纪实摄影”为主题的新赛事,该比赛将彻底舍弃传统荷赛及其同类新闻摄影大赛通用的严格规则,奖励各类视觉叙事领域的创新者。这一举措,堪称荷赛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变化。但是,每年年底的传统比赛将被继续保留。2016年10月26日,这则消息正式通过美国时代周刊和荷赛官网发出。 2010年,曾打算挑衅被誉为世界新闻摄影奥斯卡的“俯卧撑”《那一刻》系列,意外获得第53届荷赛当代社会热点组图荣誉奖,似乎已经预示了什么。且听第53届荷赛国际评委会成员Harry Borden(哈里·伯顿)接受《环球时报》的采访时谈“俯卧撑”为什么得奖?
第5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颁奖典礼现场 区志航与荷赛负责人和第5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评判长 问:评委会为什么选择了区志航的作品? 哈里·伯顿:我认为他的参赛作品比较有代表性,代表了一种变化。我觉得,在卡帕的作品出现之后,注重美感的黑白战地摄影已经变得了无新意。评委会觉得区志航的参赛作品有一种神秘的气质。一开始,我们对这些照片一无所知。它们能够成功进入下一轮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和其他作品十分不同。很明显,这些照片不属于纪实摄影,但是却相当引人入胜,让我们有一种模棱两可而怪异的感觉。这些图像很有力量,因此通过了一轮接一轮的评比。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觉得这些照片让我们从一大堆黑白的战地照片中缓了一口气。我们很随便的把它们挑出来,也没有太重视它们,只是让自己放松一下而已。
但是,在评审后期,我们读了照片的说明文字,认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雄心勃勃的项目。 ▲《那一刻》2009年2月9日20:20 央视北配楼火灾 问:评委会为什么选择了区志航的作品? 哈里·伯顿:我认为他的参赛作品比较有代表性,代表了一种变化。我觉得,在卡帕的作品出现之后,注重美感的黑白战地摄影已经变得了无新意。评委会觉得区志航的参赛作品有一种神秘的气质。一开始,我们对这些照片一无所知。它们能够成功进入下一轮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和其他作品十分不同。很明显,这些照片不属于纪实摄影,但是却相当引人入胜,让我们有一种模棱两可而怪异的感觉。这些图像很有力量,因此通过了一轮接一轮的评比。 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觉得这些照片让我们从一大堆黑白的战地照片中缓了一口气。我们很随便的把它们挑出来,也没有太重视它们,只是让自己放松一下而已。
但是,在评审后期,我们读了照片的说明文字,认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雄心勃勃的项目。 ▲《那一刻》2009年2月12日 云南“躲猫猫”事件 ▲《那一刻》2009年4月7日 温州安置房事件 问:“所以您的意思是这些照片看起来与众不同?
哈里·伯顿:是的。摄影界一直在寻找新的视觉语言。现在的报纸和杂志的读者越来越成熟,过去那些看起来很新鲜的照片如今看起来已经毫无新意,而这就是摄影师面临的重要问题。
我们喜欢区志航参赛作品的原因是它们十分奇特。此外,这个项目的目标好像很宏大。它有一种神秘的特质,这一点正是许多新闻摄影作品中缺失的元素。不少作品只是在说教,限制了人们的思考。 ▲《那一刻》2009年5月10日 湖北“邓玉娇案” ▲《那一刻》2009年5月25日 郑州“开胸验肺”事件(1号作品)
问:您是说,当时您完全没看懂照片的意义?
哈里·伯顿:在最前面几轮的评比中,我们只是看到了一个裸体的中国男人。说实话,这些照片当时看起来十分怪异,甚至有些可笑。但是这些照片通过了一轮一轮的评审。
直到最后几轮,我们只留下了少量的作品。那个时候,我们开始阅读照片的说明文字,然后,我们意识到这个项目非常严肃和深入,也觉得它们可能和新闻的关联度比较高,因为这些照片是摄影师对于重大事件的思考。 ▲《那一刻》2009年6月17日 湖北“石首事件” ▲《那一刻》2009年6月25日23时许 广东韶关旭日玩具厂群殴事件 问:您为什么觉得他的参赛作品很有深度?
哈里·伯顿:我觉得很多人,尤其是西方人,思考的大部分都是过去和未来的事情,而《那一刻》则是关于现在的。我不知道这些作品是不是因为关注当下而变的有深度,我们现在还无法下结论。我们需要经过一定的时间之后才能对这些照片的深入程度有所把握。对于评委来说,我们只能评审《那一刻》的参赛照片,我们必须要迅速做出决定。但是,即使在评审结束之后再来看这些照片,我仍然觉得它们很有力量。当然,我们必须要让时间来评判一样东西是否真的有深度。 ▲《那一刻》2009年6月27日05:30许 上海“楼脆脆”事件 ▲《那一刻》2009年7月24日 吉林通化“通钢暴力事件” 问:您觉得他的作品展现了当代中国的什么内容?
哈里·伯顿:我觉得这些照片说明中国有前卫的作品,有一些主流边缘的人能够有足够的创意和独立的思考。我认为这一点非常好。 问:除了艺术和文化这两方面,您觉得这些照片还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什么内容?
哈里·伯顿:我自己不太了解中国,所以很难回答你的这个问题。我从来没有去过中国。我觉得,作为我这样一个对中国不是很熟悉的人,这些作品其实和西方社会对于中国的一些流行的观点和看法不太一样。
这些照片让人耳目一新,有种与众不同的有趣感觉。我觉得它们可能没有反映中国社会的整体情况,而是中国社会的一小部分内容,但是它们体现出的创意思维和个人独立思考的精神非常重要。 ▲《那一刻》2009年10月14日20时许 上海“钓鱼执法事件” ▲《那一刻》2009年10月24日14:15 “长江大学学生救人事件”
问:您为什么认为他的作品和一般的作品不同?
哈里·伯顿:在全球新闻界,我们会看到很多照片,例如:中国的矿工或是工厂的工人的照片,这些照片把中国描绘成一台大机器。但是区志航的作品展示出一种有趣的个性,这一点很不常见。作为一名评委,你必须把这些作品当作照片来评审。
我认为,一张照片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能记住它,它是不是能让你去思考它表现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拍摄这些照片的人努力去做的,他们希望你看到照片之后有所思考。我觉得这才是一件好事。 ▲《那一刻》2009年10月25日 广州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事件 ▲第53届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PP)“荷赛奖”所有获奖作品 问:您是否已经厌倦了西方的新闻摄影?
图文热点热门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