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古斯特·桑德 年轻的农民 “我们相信,未来不懂摄影的人,将会成为文盲。”艺术家莫霍利-纳吉曾在20世纪初预言。在大约100年后,这样的“未来”已经成为现实。 怎么发朋友圈,去按界面右上角的 ,也就是说,笔加纸这种经典Icon已经被悄悄淘汰,发图才是展示生活的默认选项。朋友圈是个相册,但这句话好像早就超越了微信本身,而成为关于当下中国人生活的一个隐喻。 在智能手机诞生、人人都有照相机的时代,摄影图像更是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说,今天我们不能把理解摄影当作专业的摄影家或者评论家要关心的事,而是应该把它当作有助于自己良好生活的基本技能。 要知道,纳吉说的可是“不懂”摄影,不是“不会”摄影。言下之意是,我们需要去主动培养看照片的好品味,否则我们就很有可能被日新月异的图像潮流淹没,丢掉生活所需的、必要的方向感。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四本书正是由此而来,它们是看照片的“品味四讲”,作者是四位富于洞见的“世界级”知识分子:瓦尔特·本雅明、苏珊·桑塔格、罗兰·巴尔特、约翰·伯格。
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向我们分享了看照片的经验,其视野远远超过艺术摄影这个小小的阵地,来到了知识分子对人们的生活、社会与文明的关切上。 有趣的是,这四位作者在自己的书中(也包括其他文章或访谈中)各自多少都有对其他几位的致敬、回应或提及,所以并不是我们要把这四本书硬凑成摄影的“品味四讲”书单,而是它们天然地聚合在一起。 学会观察——细节之美 《摄影小史》 瓦尔特·本雅明 著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摄影是一种解谜。 摄影有本领放慢速度、放大细节,它用这样的办法质疑在人们生活经验中的“真实”,揭露隐藏在拍摄对象背后的秘密。这种解谜的能量在机械复制技术的帮助下得到了无限的放大。 电影的先驱者迈布里奇用摄影组照《运动中的马》向我们展示了马在奔跑时的真实姿态,让我们“认识到无意识的视象”,顺便摆平了困扰画家们多年的难题——马不是什么稀罕的动物,但它跑起来以后四条腿到底是什么样的? 《运动中的马》迈布里奇 《埃普索姆赛马》热里柯, 1821 19世纪初的画家 对奔马的刻画,还远够不上真实。 彩虹艺术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在自己创作的人体与静物摄影中,用纯粹的黑白影调、致密的细节和完美的构图提示我们,什么是从照片平面挣脱出来的“雕塑感”。他“知道这部机器可以在短瞬间产生一个视觉性的影像,且看起来几乎与自然本身一般鲜活真实。” 梅普尔索普作品 学会理解——动之以情 《论摄影》 苏珊·桑塔格 著 作为一个对传统美做出反应的载体,摄影已大大扩展了我们关于什么才是审美上令人愉悦的东西的看法。 W.尤金·史密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在日本渔村水俣(其居民大多数因为汞中毒而残废和慢慢死去)拍摄的照片,由于记录了一种我们分开的痛苦而令我们感动,……史密斯那张一个临死的女孩扭曲在母亲怀中的照片,是一幅关于瘟疫受害者世界的《圣母哀子图》。 W.尤金·史密斯 母亲 米开朗基罗的圣母哀子像 由于每张照片只是一块碎片,因此它的道德和情感重量要视乎它放在哪里而定:因此史密斯的水俣照片在照片小样上看、在画廊里看、在政治集会上看……都会显得不一样。上述各种场合,都暗示着对照片的不同使用,但都不能把照片的意义固定下来。 假如它在这样的照片小样上…… 假如它在刷了白墙的画廊里…… 假如它在政治集会上……
学会分析——时空记忆 《明室:摄影札记》 罗兰·巴尔特 著 起初,当我探寻我对某些相片的情感时(本书起头,距今已很遥远),我以为能够区分一个文化兴趣领域(知面)及偶而穿越其中之意外交错,即刺点。我现在晓得还有另一种刺点,不是一个“细节”;这新的刺点,没有形,只有强度,它就是时间,是所思(“此曾在”)教人柔肠寸断的激烈表现,纯粹代表。 中间为亚历山大·加尔德内 1865年,年轻的路易斯·拜恩企图暗杀美国国务卿希瓦德。亚历山大·加尔德内曾在监牢里为他拍照。拜恩静待上吊,相片很美,男孩也很美,这是属于知面的观感。而刺点是:他将要死去。我同时读到:这将发生,这已发生。我心怀恐惧,观察这以死亡为赌注的过去未来式。 相片对我显示了意定姿态的绝对过去式,且意指了未来式的死亡。刺痛我的,正式这一等同关系的发现。面对我母亲孩时的相片,我自忖:她将死去,我就像温尼考特的精神病患,为了早已发生的灾难而颤栗。不管被拍者已死去与否,任何相片都是这样的灾难。
学会评判——人与影像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 约翰·伯格 著 理想国丨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奥古斯特·桑德是否只是简单地告诉被摄对象,他们的照片将成为历史被记录下来的一部分?是否就因为他如此这般地提到了历史,他们才会把虚荣和胆怯都放下,向相机镜头的内部张望着,并用一种奇怪的历史时态讲述着自己:我那时候看起来就是像这样。 奥古斯特·桑德 鳏夫 存世至今的它们是一部无与伦比的社会和人类记录。没有哪一位拍摄自己同胞肖像的摄影师,可以像桑德一样让自己的照片拥有如此通透的纪录性。 如今,约翰·伯格的这种细节阅读法俨然成了一种风潮。对奥古斯特·桑德照片的解读或许也是这其中最好的例子。 他的照片代表着德国20世纪20年代的混乱状况。魏玛共和国即将倒台。极度的通货膨胀,普遍失业,满大街的政治暴力。桑德拍摄的所有对象都不得不去适应这种混乱,如同它根本没有任何变化。 奥古斯特·桑德 中产母亲 女人和她的孩子及一条黑色的博美犬,坐在草地上。那孩子充满希望与信任,手里拿着苹果,而在她母亲的脸上,蕴含着更多的东西,一些她也不能告诉我们的东西。 看着这陌生女人的脸,有时我会觉得,她的脸清清楚楚地告诉我,你帮不了我,你什么也做不了。怎么帮我?保护我不受伤害?(《摄影演义》) 奥古斯特·桑德 公证员 这是穿着大衣站得笔直的公证员,旁边是他的狗。在我看来,照片中最意味深长的是那件大衣。那曾是一件体面讲究的大衣,但正逐渐褪色。但公证员就像一颗橡树撑起了这件大衣。 对我来说,这张照片展示的是一个试图保持他身份的男人——至少照相机前如此。他对任何一个拍摄者或是任何一个观者说,我依然是那个值得你尊敬的人。(《摄影演义》) 奥古斯特·桑德 拳击手 图上有几位拳击手?如果是两位,个子稍矮的小伙儿笑容灿烂,一定很享受这项运动。 如果是一位,高个子的或许是经纪人?他在镜头前表现得如此严肃和商业。 也许,和身旁的朋友相比,他只是一个认真的人——看他系鞋带的方式。 「培养看照片的好品味」 系列活动信息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 理想国新书沙龙 6/2北京站6/9上海站 7/14苏州站7/15杭州站 🕖 6月2日(周六)19:00 嘉宾:刘树勇(老树)、任悦 主持:胡昊(理想国) 北京市三里屯CHAO B1,回声剧场 Amphitheater 活动需要提前报名 >>> (详见今天的第二条推送) * 报名前若有疑问,可在“理想国”、“看理想”微信公号后台留言 * 理想国对以上活动保有最终解释权 📖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 约翰·伯格 著 杰夫·戴尔 编 《理解一张照片:约翰·伯格论摄影》是伯格过去五十年“写摄影”的文章精华。本书以时间为序,不仅全面收录了伯格最有影响力的摄影名篇,如《摄影的使用》《外观》《故事》等,也将此前未见收录的、他为展览或图册撰写的评论纳入其中。很大程度上,这24篇文章代表了约翰·伯格有关摄影之写作的最高水准。 《摄影小史》 瓦尔特·本雅明 著 许绮玲、林志明 译 全书共收入瓦尔特·本雅明于20世纪30年代写就的《摄影小史》(1931)、《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1936)、《绘画与摄影》(1936)和《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画展》(1938)4篇。均为本雅明享誉世界的佳作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