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中国摄影在线 首页 摄影大家 陈长芬 查看内容

陈长芬:艺术原本就是赞美诗

2018-3-8 16:50| 发布者:cphoto| 查看:11158| 评论:0|原作者: 王诤|来自: 北京青年周刊

摘要:“ 记得家乡烤糍粑,把黏米放在模子里,出来以后就有了别致的花纹。要说艺术启蒙,这是我幼年对艺术的第一感觉。 有一定速度的时候是最好玩的,一遍过嘛,纵然可以复飞一遍,但你这一次摁动快门,却是只此一次 ...


对话陈长芬

1989 年您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能介绍下这一经过吗?

陈长芬:这个事儿都快过去三十年了,我特别想借你们杂志的平台最后再说一次,首先千万不要再说什么首位登上《时代》的华人云云,我肯定不是第一个。事情的原委是那一年八月《时代》推出“纪念摄影术发明 150 年”特刊,封面选取了十位对摄影术有贡献的人物,在世不在世的都有,这其中有摄影术的发明者达盖尔,而我只是其中之一,身份是中国摄影家。


您曾参与了中国航机第一刊《中国民航》的创刊,和杂志业缘分匪浅,在这个视觉时代,您认为杂志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

陈长芬:我是这本杂志的发起人,也是当时的筹办组织者之一。1981 年中美正式通航,中方 60 个人的代表团里面,我是唯一的摄影师。过去的时候没什么感觉,在回来的飞机上却看到,塞满了的美国报纸和航机刊物。当时咱们的民航局长感触很深——我们中国怎么就不能有一个自己的航机杂志?于是民航总局拍板,办!第一期封面便是我拍摄的长城。我这个人不喜欢做守业的事,自认一直是个开创者,这可能同我们衡阳人的性格底色有关。时代发展太快,我紧赶慢赶也觉得吃力,建议真不敢说。作为读者,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可以。我认一句老话,叫做“货卖一张皮”。如果一份杂志封面做得不够好,那它真的很难在这个激烈竞争环境中存活下去。


新世纪初数码摄影全面取代胶片摄影,以及近十年手机摄影及同互联网的结合,几乎人人都可以发表展示作品了,这两个节点上您都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拒,而是顺势而为?

陈长芬:顺势而为说得好,为什么不呢?我一直认为摄影首先是科学语言,技术语言,其次才是作为艺术语言而存在。人类的艺术史少说也有几千年了,但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有科技的概念,摄影的概念可谓伴随近代科技的发展而生,本身它发展也并没有定型,当科技发展推出了数码摄影技术,为什么要排斥呢?再一个,摄影不是人人都可以攀临的,但也绝非高不可攀。对于老百姓和摄影爱好者拍摄的东西,我没有批评的权力,但毕竟摄影是我终身的志业,总有些引领的义务吧。


2009 年的时候我出了本《数码摄影日记》,全书的照片都是我用索尼数码相机拍的,而且图像文件始终保持着原始文件的本质。拍摄这些作品我遵循两条底线:一是不能够拍的,不应该拍的或者不属于我拍的东西坚决不拍;二是涉及肖像权时必须以尊重和理解拍摄对象为前提,此后在使用这些作品的时候更应该慎重。


了解您的人都说,您的暗房技术太专业了,其实现如今有相当一部分摄影家把后期工作都交给制作公司打理。您为何还如此亲力亲为?

陈长芬:简单来讲,存在就有合理性,这是前提。数码的出现,意味着门槛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为此,有的只能放弃很多有情感的东西,不得不走向世俗,其实这也无所谓。社会有这样的空间,允许人们多样选择,我不会说三道四。但这里要提出另一个问题,当你认为自己是个艺术家特别是自称严肃艺术家的情况下,恐怕这就是个问题了。就像油画家,其油画布的底漆可以别人来刷,但是画素描、上彩恐怕不能由别人来替,签字也得自己来,这是要命的东西。艺术价值在哪里?艺术家作品的艺术价值体现在创作的全过程。 


油画在中国逐渐发展出了中国精神与中国做派,我注意到您就曾把照片作品打印在绢和宣纸上。在您看来中国的摄影家如何从祖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滋养?

陈长芬:你提到的一些实践是我有意为之,我不但要让观众看到我的作品,更要看到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的手工艺。艺术家不应只是制作作品,更应有扎实的文化底蕴和民族特色。我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和兴趣也是因为摄影的关系,摄影艺术有很多元素,我的基因、语言、思维方式都是东方的,中华民族的。汲取中国文化除了有形的一面,更多的是无形的滋养,两方面要结合起来,就像《考工记》里说的,“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某种意义而言,长城已然熔铸进我们的民族精神。但之于这一建筑向来有一种看法,它同中国历史某些阶段相应,是拒人千里,故步自封的象征。我很想知道您到底怎么看长城,它到底是一堵“墙”,还是一张“网”?

陈长芬:长城,城墙本身是一个墙的概念,这毋庸置疑。为什么我还认为它是一个网络的概念呢?这就要回到什么是网?点、线、面构成一张网。这里我还要再回到一个词,薪火相传。“薪火相传”是传递亦是传承,它最能体现长城文化,一个烽火台、一个烽火台的守望相助,情报就一个个传递下去。同时,这种传递的形式多少年了?两千多年了。这个传播的概念在今天依然有它概念化相应的存在,我们今天用手机便可以同地球的另一端通话,这中间需要多少基站传递?这和烽火台是不是同一个概念?对嘛,我们今天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网”里面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