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cvl 发表于 2018-2-18 15:06:24

历史感不是宿命式的无助--秦文的摄影

在早期的摄影中,摄影师的技法使得“他物”不可取代,然而,即便是纪实摄影,摄影家也只能是尽量做到冷静与客观,因为当他在捕捉这一画面时,已经倾注了情感。而摄影的地域性,让摄影家具备一种与生俱来的自信心,可以捕捉到对象的灵魂。灵魂不是空洞的形容,而是一种真实的感受。
三峡工程新建以来,饱受诸多争议。它承载着诸多政治、经济、技术、文化因素,也成为权力博弈的场所。生活在长江边上的人,对三峡工程有着更为特殊的感受。作为生活在重庆的本土艺术家,秦文从2000年开始记录即将被淹没的三峡库区。
事实上,秦文的摄影实践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当时的作品有着鲜明的主题性,这也是中国社会与摄影史上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既有“国字号”摄影的推波助澜,也有标志着中国当代摄影开始的四月影会。到《三峡组照》拍摄期间,秦文一直在美学范畴中思考艺术。之所以拍摄《三峡组照》,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驱使,使得多年对艺术和摄影的思考开始实践。
单纯的记录,是秦文拍摄《三峡组照》的初衷,仅仅是从美学角度在为三峡的变迁做影像存档。随着拍摄的深入与广泛,纯粹的记录与美学趣味已经不能满足艺术家的思考深度。因为对厚重的历史文化题材做记录,任何形式都会显得单薄。秦文在连续的拍摄中,逐渐开始关注人的状态与物的演变。三峡峭壁上的纤夫身影,移民的生活状态与复杂心理,川江航道原初的面貌与状态,都是秦文捕捉的对象,乌江纤夫,移民人家,航道灯,嶙峋怪石都可以在秦文的影像中找到。把秦文的作品当做是风光纪实和人物纪实是不准确的。《三峡组照》不仅渗透出艺术家个人对地域文化的理解和感受,还体现出艺术家的敏锐洞察力,同时也是在对当地人文生态和社会状态的不断反省和思考。例如他捕捉到了移民真实的生存状态:反对迁移的标语,钉子户的生活,都给秦文的作品附上了政治色彩。
寻找艺术与社会的切入点,是中国当代艺术艺术家创作的思维方式之一。但我们要思考的是“真正的艺术恰当地作用于一个恰当的人身上时,因该带给他怎样的心灵激荡?”秦文的作品,也被纳入新中国政治变迁的视觉版图之中,作为视觉艺术被纳入历史坐标,代表着艺术创作所生成的独有价值。然而,文化生命的价值还需要用文化的眼光和视野再度审视。各人不同的艺术审美趣味与常态,即使是理论也无法予以斧正,因为审美与感受注定是有差异的。那么,如何用独有的文化感受与表现方式进行创作,以及如何深度的解读作品的深层价值,是所有文化人要思考的问题。
“横看成岭侧成风,远近高低各不同”,如何体会秦文作品中的“心灵激荡”?秦文的摄影偏向于对传统摄影媒介的应用,8×10相机是他最常用的拍摄工具。摄影工具的选择,彰显出艺术家的独特的艺术性格。胶片冲洗后的图像,使《三峡组照》充满着厚重的历史感,精微图片成像,犹如历史文化的细胞,试图让人们再度审视历史,咀嚼文化。在《三峡组照》拍摄以后,秦文又尝试用观念艺术的方式创作了《故城》、《状态》等作品,虽然是以不同的手法和题材,对社会和历史体会与感受,依然是其作品的灵魂。这种历史感不是宿命式的无助,而是在强调一种责任。
历史与历史感都是有价值的。历史是选择性的,而历史感则是被选择的。在现代化、信息化的当今社会,以艺术的方式重新寻找自己的历史身份和位置,也应该是当代艺术家的职责。我想艺术家不仅仅是社会观察者,他更因该是历史挖掘者,历史感使艺术家以他艺术的眼光和方式来挖掘不同于常态的事物和现象。历史感表现为一种置身于历史之中魄力。置身于历史是文艺复兴以来的一中理念,体现出时间的拉锯和形式的差异。正是因为这样一个概念,使得欧洲传统历史与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继承。这是历史感的体现,也是诸多文化遗产和社会遗产得以被保存的思想因素。如何用艺术的方式来表现历史感,正是我在秦文作品中所感受到。这是一种现代人的清醒和对历史的尊重。
理解并尊重历史,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责任。偷掘历史文物,仅仅为节约建筑成本而拆掉长城等这些现代社会产生的诸多问题,都是历史感沦落的现代闹剧。如今,人们则被以教导的方式来灌输这种历史感。历史不是虚无的,历史不该仅属于置身其中的人,这是一种高傲的姿态。如何用历史感的魄力和历史性的眼光去修正社会的历史“贫穷与无知”,才是我们现代人因该思考的。历史感是具有普世价值的,因为任何人都不能与历史绝缘。社会需要理性地成长,而艺术,更需要理性的表述。

转载:雅昌艺术

一代国摄 发表于 2018-12-4 12:29:24

如果感动或吸引着我,我就会举起相机去定格这个瞬间!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历史感不是宿命式的无助--秦文的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