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幸运可以成为一名文化艺术的‘翻译者’,用照片介绍我所认识的世界,同时向中国以外的人们解释中国到底是什么样的。”刘香成说:“这个工作无疑是困难的。有人跟我说:‘事情,做还是比不做好。’我就是凭着这个鼓励,尝试做一点点事情。” 72岁的刘香成,曾获“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1992)、“海外记者俱乐部奖”(1992)、《巴黎摄影》“当代摄影界最有影响力的99位摄影师之一”(2004)等,并于2015年创办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他的镜头见证了中国高考恢复后学生们在灯火通明的天安门广场学习的时代群像,也记录下106岁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在半空中写下“中国”的画面。 上海文化出版社推出的纪实摄影集《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从正在浦东美术馆举行的同名展览中精选出190幅作品,这本国内目前为止收录刘香成摄影作品数量最多、主题范围最广的摄影集,短短几十天里就卖光了首印数。 在朵云书院·旗舰店举办的新书分享会上,刘香成一登台,读者席里一个个手机举起,注解了这个“人人都能摄影”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摄影师何为? “我陪老伴吃完晚饭,从华山路走到湖南路,看到两位跳广场舞的女士。她们的身段是那样曼妙,我连忙拿出手机,只嫌手机快门太慢了。”刘香成讲了前一天发生的事,“到今天,我对中国的兴趣不减。常常有人问我,你要拍什么呢?我总觉得有点遗憾。有这么多可以拍的,为什么还要问别人呢?我希望把看起来不成为‘事件’的事情拍好。” “摄影师要保持好奇心。拍摄者与被拍摄的对象要建立起一种基本的信任,拍下来的照片才会传达被拍摄者的感情,这张照片才有可能自己‘说话’。”刘香成说,在今天高度全球化的生态中,应该把中国的多姿多彩,把多样性甚至是复杂性反映出来,“我觉得世界会欢迎这一点的。” 栏目主编:龚丹韵 |